资料显示,2005年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平均预计收益率为2.73%,2006年达到3.34%,2007年进一步攀升到11.73%,是2005年的4.3倍,大大超过了同期储蓄收益率。一些商业银行为了争夺客户,竞相用高于同业的预期收益率来吸引投资者,如,2007年工行的“稳得利”新股申购产品的“预期年收益率”是3.6%~9.8%,而建行的“利得盈”的“预期年收益率”是4%~10%,而实际收益率本身是“上不封顶,下不保底”,这种表述方法不仅会对投资者产生严重的误导,而且在统计学上也是很不严谨的。可见,部分商业银行对理财产品缺乏科学的定价机制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措施,造成了理财产品市场竞争的无序性和缺乏自律性,不利于理财市场健康发展。
(五)客户投诉处理能力低下
有些商业银行没有建立完善有效的客户投诉管理制度,对客户投诉情况分析研究不足,对客户投诉较多的理财业务环节和理财产品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
人民币理财业务开办之初,一些银行为了抢占市场,把人民币理财和存款捆绑在一起,对外宣传时提出一个非常高的收益率,但是储蓄税后收益平摊之后投资者得到的实际收益远低于预期。这种状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银行代办人员存在着较为集中和普遍的不当宣传、讲解问题,他们将银行代理分红保险与银行存款、国债进行片面比较,一句“能保本有固定利息、有红利还不上利息税”的介绍,就把众多的储户变成了银行保险的投保人。长此以往,必将造成投资者对银行的不信任,引发信任危机。近期各商业银行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已经出现长期化倾向,最长的达到5年,2年期的人民币理财品种也不断增多,预期收益也不断攀升。有的产品不但远远高于同期储蓄利率水平,也大大高于其他银行的预期收益率。这种产品期限、收益设计与其投资市场的不匹配,极易使资金转向资本市场等高风险领域,一旦形成风险,则会透支商业银行信誉,破坏理财市场秩序。
(六)组织机构、从业人员发展滞后
目前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设置中,个人理财业务工作通常都归口在个人银行业务部。而个人理财业务是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理念,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一种新型综合性业务,该业务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银行部、中间业务部、房贷部等多个部门。将理财业务简单地归口个人业务部,造成业务条块分割,无法为客户提供全面综合的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由于人民币理财业务是一项综合性的业务,它要求理财人员不仅必须全面了解个人银行业务的各项产品和功能,还应熟练掌握投资、银行、保险、法律、税收、财务等多方面知识,并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务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对从事理财业务的客户经理要求极高。目前,国内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后大都没有专职的客户经理,高素质理财人员的稀缺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来务深入发展的瓶颈。
三、对策分析
(一) 尽快实现理财产品的集成化、专业化发展
在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传统的靠存贷差生存的盈利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我国商业银行传统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仍过高,必须顺应国际银行业发展的趋势,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尽快实现理财产品的集成化、专业化发展,最终实现零售银行的转型。国外商业银行中理财业务已经成为零售银行业务中利润贡献率最高的业务单元。据统计,香港恒生银行理财服务对该行盈利贡献率已达48%,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银行利润中也占到30%到50%不等。相比之下,国内众多商业银行经营利润中个人理财业务贡献率平均在10%以下。对于任何一家商业银行而言整体业务转型都是一项系统工程,各商业银行在经营政策导向上继续鼓励个人理财业务良性发展,在战略性业务激励费用等财务资源配置政策上继续保持对个人理财业务的合理激励、提高投资和管理效率,实现规模效应。商业银行要全面提升理献策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注重产品的设计和适销对路,打破制约的瓶颈因素,争取实现理财产品的专业化发展。
(二)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业务转型的实现须以经营理念的转变为前提。在长期的计划经济时期商业银行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官本位思想官僚作风严重,部门利益、员工利益往往高于客户利益。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商业银行经营以盈利最大化为终极经营目标,这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必须改变以前存在的各种本位主义,真正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同时,建立以客户利益为中心的企业文化,以非制度化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位员工的行为,最终使得在实现客户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目标的实现。 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