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发展状况,针对我国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提出了人民币理财产品中普遍存在开发设计机制不够健全、产品层次较低、同质化严重以及忽视风险控制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要进一步转变经营理念,细分市场并增加产品差异性,加强理财业务的风险管理,提升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的品牌形象,建立完善的事前、事中、事后信息披露机制等措施。
关键词: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产品、措施
一、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的现状
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至3000美元阶段,财富迅速增长必然推动理财意识的觉醒。我国目前已进入这一阶段,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突破2000美元,随着居民理财需求的迅增长,商业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也如雨后春笋般迅速的增长。
根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规定,个人理财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为个人客户提供的财务分析、财务规划、投资顾问、资产管理等专业化服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短短几年的时间,整体处于起步阶段。在商业银行推出的众多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诸多问题,这已经成为未来影响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的障碍。
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取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理财产品。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大致可分为债券型、信托型、挂钩型、和QDII型。国内商业银行中光大银行在2004年9月推出了国内第一个人民币理财产品“阳光理财B计划”,拉开了国内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序幕。此后,各种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市场,商业银行推出了各种名类繁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产品涵盖的基础资产范围逐步扩大,产品种类也从最初的保本保收益型扩展到保本收益浮动型和非保本保收益型,产品设计日益复杂化。据第一理财网理财产品库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底,国内主要的商业银行共累计发行人民币理财产品约345款,市场规模约57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随着理财产品的大量发行,整个理财市场规模急剧扩张。继2006年实现了几近翻番的高速增长之后,2007年人民币理财产品发行了947款,2008年发行了4091款,2009年中国境内主要商业银行累计共发行各类人民币理财产品5405款,较2008年增加1314款,涨幅达32%,然而,从2007年底开始,金融市场上的人民币理财产品出现零收益,各家商业银行出现较多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收益率比银行存款的收益率还低,2008年,我国的理财产品发展依然迅速,在紧缩的货币政策背景下,信贷资产类个人理财产品迅速崛起,同是给我国的贷币政策提出了挑战。
二、商业银行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理财产品开发设计机制不健全
产品设计管理机制不健全,部分商业银行未能按照符合利益和风险承受能力的适应性原则设计理财产品,没有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进行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设计,没有应用科学合理的测算方法预测理财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没有设置相应的市场风险监测指标和有效的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体系。
产品管理缺乏准确定位,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将人民币理财业务作为储蓄产品的替代品,放在表内进行管理,而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与表内业务有很大差异。表内业务在损失体现和处理方面主要表现为计提和损失本金的承担上;而表外业务需要通过合约的完备性体现风险管理,损失处理主要是依据合约的权利与义务而定。众多商业银行将其纳入表内管理,既不利于风险控制,也不利于将理财业务发展为主流业务,这最明显的是很多银行对于理财产品都冠以相同的品牌,比如工商银行的“稳得利”和建设银行的“利得盈”。由于这些理财产品最早推出时几乎都是低风险的保证收益理财计划类产品,从而给购买者造成一种印象,以为同一品牌下的产品都是类似的产品。同时,部分银行在代理销售其他金融机构投资产品过程中,没有对所代理产品进行充分分析,对产品提供者经营管理、市场投资和风险处置能力没有进行有效评估,没有明确界定双方权利义务和风险责任,对代理销售产品的风险受益预测数据没在进行必要验证。这些不符合《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有关理财业务审慎负责原则,第三十九条关于资金成本收益的测算要求,第四十一条、四十二条等有关市场风险管理要求,未有效执行《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风险管理指引》第五十二条、第五十三条、第五十四条关于代理销售投资产品的风险管理规定等。
(二)理财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人民币理财产品中存在问题及对策(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