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以学习期间所学的“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国际贸易”等有关知识为理论依据,详细分析了在目前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局面下,将会给中国的经济,以及是处在风口浪尖的外贸企业带来什么样的机遇和影响。同时也详细论述了面对这种情况,外贸企业应该采取何种措施进行应对,以抓住机会壮大企业和规避风险。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外贸企业、机遇和挑战
【正文】: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人民币不再盯住单一美元,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升值2%,兑美元比价变为1:8.11。建国以来实施了50多年的盯住美元汇率制度在这一天宣告结束。改革后,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按照我国对外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若干种主要货币组成一个货币篮子。参考一篮子货币计算人民币多边汇率指数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对人民币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这次改革影响巨大,外贸企业无疑处在风口浪尖,机遇与挑战并存。游戏环境的巨大变化,企业如何应对?是急迫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中国此次汇率改革为背景,深入分析了人民币升值以后我国的经济及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外贸企业的一些应对方案,希望能给我国外贸企业以参考和启示。
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建国以来,先后实行了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计划控制的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转型时期的双轨制外汇管理体制;以及从94年汇率并轨以后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逐渐演变成为变相的“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2005年7月21日这次汇率制度调整实行的是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一)、有必要通过汇率改革调节汇储备,减轻通胀压力。
到2006年末,长期的外贸顺差,使得我国外汇储备高达1.06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急剧增加,对我国的经济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我国对于外汇管理是实行银行结售汇制度,企业除了可以保留少量的现汇以外,其他外汇必须在银行按照牌价结成人民币,我国的银行实行“做市商”制度,银行没有理由拒绝正常的结汇,而所有的银行是把除了可保留现汇头寸以外的外汇全部到最大的外汇做市商——中国人民银行那里结成人民币,这样导致所有的外汇顺差的绝大部分变成为人民币进入货币市场,货币供给的急剧加大将会产生较大的通货膨胀,这是我国政府不愿意看到的;所以必须通过汇率制度的改革来平衡我国的国际收支,进而减轻通货膨胀的压力。
(二)、有必要通汇率改革手段调节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的现状。
我国目前的外贸出口形势是喜中有忧。近几年我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虽发生了很大变化,初级产品和能源的出口比例大大降低,形成以工业制成品为主的外贸结构,并且机电类产品的比例大大增加。但是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很少,没有什么科技含量,并且大量的产品是没有自主品牌的。以传统外贸业务中的服装业为例来说,出口的服装产品大部分属于中低档次产品,并且基本上是没有自主品牌的,即使是少量的生产高档次产品的工厂也是做欧美客户的OEM产品。这种局面导致大部份利润被外商赚走了, 中国的企业仅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用和一点点利润而已,一般为外商的10%左右。而且在这样的一点点的可怜利润下,国内的厂家还经常放血肉搏,大打“价格战”,以牺牲产品的合理利润来争取销售的总量,期望通过总量的增加以求得总体利润的增加。最后现实的结果就是利润做没了,市场也做滥了,很多产品的市场就是这样被自已和同行做死了.
为了扭转国内外贸企业的这种局面,迫使国内外贸企业做高端产品,走科技创新之路,国家需必须要通过政策去引导,汇率制度就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人民币升值使得外贸企业的生存压力很大,低端产品和劳动密集型的外贸企业被市场所淘汰的风险也就很大,这样可以迫使外贸企业必须走品牌、高附加值的创新之路,以改变当前出口的现状。
(三)、有必要改革人民币汇率制度,适用国内经济的发展状况。
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增长已到了出口和进口并重、外贸和内需并举的转型时期,大国经济的特点越来越明显,贸易平衡的政策目标应该逐渐成为我国外贸所追求的目标,货币政策的目标将由外部转向内部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金融领域改革取得了新的进展,外汇管制进一步放宽,外汇市场建设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固定的汇率制度已经不适用这些变化,汇率制度必须改革。
(四)有必要建立与世界接轨的汇率制度。
1.加入WTO以后,中国将逐步开放金融市场,在市场竞争中为了满足外资银行间头寸的调剂需要,必然要实行人民币的可自由兑换。随着我国金融的进一步开放,人民币汇率的决定基础将发生变化,这样我国必定将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才能适用需要。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