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至少具备两方面的金融环境:一是公平竞争的市场。既有竞争的市场才会迫使商行进行金融创新。二是金融管制的放松,放松金融管制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而我国金融创新的环境则不够理想:1、高度的垄断不利于创新;2、金融管制仍然相当严重。
五、中国金融业面向金融全球化的应对策略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作为由计划经济转制而来的发展中大国,因国情不同,金融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即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点。要在理解中国的基础上,扬金融全球化之利,避金融全球化之害,促进中国经济持续、高速、科学、协调发展,争取富裕、小康社会早日实现。
(一)微观层面的对策
1、推进金融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企业实力和竞争力
国内银行业的脆弱性是不争事实。而其根源是产权界定不清,股权结构单一。因此,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股权结构的调整、引入海外战略投资者是国内银行改革最为重要的一步。不仅有利于改变国内银行业的公司治理结构、机制,内部审计以及信贷文化和风险评估观念,而且改变了目前国内银行业基本格局,形成有效的银行市场竞争及有效金融市场竞争。因为,外国战略投资者的引进将优化国内银行的股权结构,改变国家股一股独大的僵化局面;它可以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技术和产品,可以增强国内银行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引入国际知名的股东,能提升国内银行在国际上的市场形象,有利于国内银行业海外市场的发展与融资,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
2、稳步推进金融企业的混业经营
8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加上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的冲击,金融管制的放松,使各类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相互渗透、相互交叉;同时,对混业经营的再认识和突破也大大促进了银行业的综合化和全能化;另外,定期存款比例上升,为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提供了稳定的资金来源;1999年12月《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在美国的通过,为多元化混业经营扫除了法律上的障碍。混业经营成为其发展趋势。银行业混业经营为顾客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拓宽了银行业的生存和经营空间,有助于形成规模优势,吸引更多客户,降低费用,增加盈利,提高国内尤其是国际竞争力。混业经营可以改善银行业的资产结构,扩大资金使用范围,在提高资产收益率的同时,可以有效化解经营的非系统风险,增银行业的抗风险能力。混业经营是国际金融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当前虽以分业经营为主,但今后也必将走混业经营之路,从现在起,就应逐步开展混业经营,积累经验,撑握规律,化解风险,提高竞争力。
3、金融企业流程再造
金融企业再造:是以显著性降低成本、提升价值为目的,充分依托信息技术和外部专业化组织,以流程的重新设计为核心展开的金融企业经营范式转换的运动。其理论基础是:效能优先原则。即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主要包括:内部核心业务流程的再造和后台运作系统流程的再造。银行的后台运作系统是典型的资源集中型,以大集中方式将银行后台系统外移,成为降价成本的有效途径。前台运作系统流程的再造的指导思想是:以客户为中心,提供单点接触。要求同一业务系统的前台环节尽可能进行纵向压缩;不同业务系统的前台环节尽可能进行横向压缩。如综合柜员制、往来账户综合管理制度、客户经理制、专案经理人、分销系统的再造、顾客关系管理等。
(二)宏观层面的对策
1、加强宣传学习
通过学习,使上至国家,中至行业,下至企业的所有人都认识金融全球化的必然趋势;理解金融全球化的内涵、特征、影响;撑握其风险发生的一般规律,防范风险发生的策略和措施;做到未雨,防患于未然。
2、加强金融法规、制度建设
从现实看,我国有关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从范围到内涵、从规定到约束、处罚都不全面,而且没有反应金融全球化对金融监管的客观要求,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监管立法,以法律手段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时代的客观要求。
3、完善中央银行的权力结构、强化中央银行的具体职能 金融全球化与中国金融应对策略(七)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