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全球化加深了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两极分化。首先,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各国发展差距拉大,不平衡加剧,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生产的物质财富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增长仅6倍,但占世界人口20%的少数富国与一批穷国,其占有社会财富的比例差距,则从1960年的30∶1扩大到1997年的74∶1。在当今190余个资本主义国家中,真正称得上是发达国家的也不过20多个,而最不发达的49个国家基本上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000年人均GDP最高的日本等5国与最低的莫桑比克等5国相差315倍。〈2〉进入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贫富差距明显拉大。1992年至1998年间,全美10%收入最高的家庭与20%收入最低的家庭之间的差距拉大了9%,而1998年至2001年间拉大了70%。目前,全美20%收入最高者拥有全美50%的收入,5%的最富有者占全美总收入的百分比由2000年的22.1%上升到2001年的22.4%。特别是全美无家可归问题的严重程度,已经接近"二战"结束时的水平。〈3〉另外,全球化使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后发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的贫富分化也加剧了,出现了大批可以在全球经济中进行竞争的"新富"。
总之,金融全球化也导致全球性问题的日趋严重性。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展和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全球化,还引起或者加深了各种更为广泛的地区性甚至全球性的复杂矛盾和危机。
三、中国金融业的现状
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获得长足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金融组织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
目前,中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各类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为主体的比较健全和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到2001年底,全部金融机构(含证券、保险公司)总资产已达21.8万亿元,其中存款货币银行总资产14.1万亿元,所占比例64.7%。
L、银行组织体系进一步健全
1997年以来,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加快改革步伐,逐步完善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强化统一法人制度,撤并分支机构,精简人员。为更好地支持广大中小企业,促进银行业适度竞争,中国还陆续增设和重组了10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整顿规范的基础上,将2200多家城市信用社组建成109家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深化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组建了3家农村商业银行,3万多家农村信用社及其县市联社已成为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所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
引进了外资金融机构,促进了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外资金融营业性机构162家,其中外资银行6家、合资银行7家、外资银行分行131家、财务公司5家、投资银行1家以及外资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家。外资金融机构总资产451.8亿美元。外资金融机构已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10多年来,中国银行业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大力支持经济改革、开放和发展贷款总量持续增长,结构明显改善,周转速度进一步加快,质量逐步提高。到2001年底,中国银行境内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1.2万亿元,比1990年增加10.2万亿元,年均增长19.4%。从发展趋势上看,非国有银行的作用力量在不断提高,2001年1.26万亿元的新增贷款中,其中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占49%,非国有银行占51%。
2、建立健全非银行金融体系
非银行金融中介体系在整个金融中介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状况是衡量一国金融体系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主要包括保险公司、养老基金、投资信托类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合作金融机构、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随着中国加入WTO,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到目前为止,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的64家外资银行在华设立了192家营业性机构,总资产已达到495美元亿。
3、证券类金融机构在规范中发展
近些年来,中国证券类金融机构快速发展,管理逐步规范。到2001年底,中国共有证券公司109家,证券投资基金51家,基金的发行总规模804.23亿元,基金资产总值804亿元。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潜力巨大,证券类金融机构发展空间广阔。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和发挥证券类金融机构的功能,大力发展以证券投资基金为主体的机构投资者,增加新的基金品种,扩大业务范围。
4、保险机构体系不断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险业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完成了财产险、人寿险和再保险业务的分离,各类保险机构进一步健全。到2003年底,中国已有国有独资保险公司61家、专业保险中介机构705家,保险从业人员150万人,全国保费总收入达到3880。4亿元保险业总资产9122。8亿元。随着社会保障体制的变革,保险需求的范围和规模将不断扩大,商业保险的作用将逐步增强,各类保险机构将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金融业中最具活力发展最快的行业。
(二)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新的金融体系的建立,中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探索中发展。目前,一个初具规模、分工明确的金融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L、建立了较完善的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市场、票据市场,贴现市场,国库券市场,和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市场。我国的货币市场经历了一段相对漫长的演变发展历程,1996年1月建立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并第一次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利率(CHIBOR)。自1996年6月起,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同业拆借利率上限,全面放开拆借利率。统一拆借市场的形成,结束了市场分割、多头拆借的局面,规范了各金融机构的拆借行为,提高了银行之间融通资金的效率,推进了利率市场化,并为中央银行加强宏观调控提供了条件。这几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逐年扩大,到2001年底,已累计成交3.4万亿元。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金融机构管理头寸的主要场所。
1997年6月,中国建立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允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的回购和现券买卖。目前银行间债券市场已成为发展最快、规模最大的资金市场,并成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的重要平台。到2001年底,债券回购累计交易量达6.1万亿元,现券交易累计交易量为1597.6亿元。
中国的票据市场以商业票据为主,近年来这一市场在规范中稳步发展。票据市场正逐步成为企业短期融资和银行提高流动性管理、规避风险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为中央银行实 施货币政策提供了一个传导机制。2000年底全国商业汇票的贴现余额为1236.3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4.2%;中央银行再贴现余额1258.27亿元,较1999年增长了151.5%。
2、资本市场在规范中发展
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的借贷市场和中长期的证券市场,我国于1990年10月和1991年4月,先后成立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经过12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债券和股票为主体的多种证券形式并存,包括证券交易所、市场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初步健全的全国性资本市场体系,有关交易规则和监管办法也正在日益完善。到2001年底,中国境内上市公司已达1160家,市价总值4.35万亿元,流通市值1.45万亿元,市价总值与GDP的比为45.4%。1991年以来,A、B、H股累计筹资7700亿元。证券市场在改革投融资体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等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股票市场的迅速发展也可以从股票市场筹资规模的扩张以及股票筹资额和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变化中得以体现。1993年境内股票筹资额为276.41亿元,占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率为4.36%,而2001年境内股票筹资额达到1182.15亿元,与银行贷款增加额的比例上升到9.15%。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