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国际贸易,从出口信贷、福费廷、国际保理业务到项目融资,也都体现了国际金融对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发展的积极回应。
总体来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表现出全球金融市场规模的急剧扩张。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外汇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的交易量急剧增大。1977年外汇市场平均日交易量40亿美元;90年代末,突破一万亿美元;2000年后达到14000亿美元。同时,国际金融中心也呈现出多元化,更好服务于经济和贸易。从60年代末欧洲货币市场的形成开始,国际金融市场的发展进入新阶段,新型金融市场的不断涌现,60年代出现的欧洲货币市场、70年代兴起的期货和期权市场、80年代形成的全球性国际股票市场、90年代兴起的国际金融衍生市场。其次融资技术和金融工具不断推陈出新:互换业务、金融期货、票据发行便利、浮动利率债券等。科技的进步、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管制的自由化,各国的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己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金融全球化的发展脉络
伴随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金融制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货币制度的演变来看:由国内走向国际;从金本位制到信用货币制;从一国货币到区域货币及其典型代表--欧元;这些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对货币体系变革的客观要求。
从金融组织机构制度的演变来看:金融机构规模由小到大、金融机构种类由少到多、金融组织形式多样化,金融服务职能由单一到全能,金融服务范围由国内到国际,业务经营由分散到垄断,出现了金融全球化、自由化、资本化的趋势。
从金融交易来看表现出从分散到集中,交易成本由高到低,交易工具由单一到多样化,交易风险由小到大,交易市场由国内到国际的演变趋势。
从金融监管来看:适应于不同经济环境,各国采用手段各异,但无论是制度化管理、道义劝告、君子协定或是行政指导,其金融监管都朝着国际协作、协调,全面法制化演进。
2、金融全球化的成因
(1)贸易与投资的增长
1950--1997年,全球生产(GDP)总共增长5倍多,而同期全球贸易则增长15倍多。贸易的增长超过生产的增长,表明对外贸易对各国经济影响日益增大,各国生产越来越多地面对全球市场。从全球直接投资看,1950--1997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近20倍,更超过了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单纯的金融资本流动不同,直接投资是一种生产资源的转移,是整个生产设备、资本品、生产技术和销售市场的转移。这种实物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流动,对提高资本生产率起着重要作用。直接投资的增长使外国直接投资逐渐成为影响各国国内投资的重要力量。1995年,外国直接投资占国内投资的比重,发达国家平均为8.6%,发展中国家为12.5%。更重要的是,全球直接投资的增长,表明国际分工日益超越传统的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产业部门间的分工,发展到以现代工艺、现代技术为基础的功能分工,发展到产业内部的沿着生产要素界限形成的分工。
2、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
正如前文指出的,二战以来,以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大大压缩了空间,缩短了时间,克服了地域距离造成的障碍,尤其是,电信技术的不断改善,电子计算机功能的不断增强,互联网等电信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整个世界的各种活动都越来越具有"全球性"。现代科学已经开发出向全球即时传送股票价格和信息的技术,使得纽约或伦敦的经纪人摆脱了有组织的交易所的工作时间约束,得以在每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从事交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