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随着生产与贸易的迅猛发展,电子科技的日新月异,世界经济快速增长,全球金融呈现一体化的趋势。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全球金融一体化的必然趋势下,,我国金融行业如何在竞争中求发展,如何改革创新,如何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与世界接轨将是我国金融业面临的严峻考验,本文主要就我国金融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全球化带来的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金融全球化成因 策略 体制 创新
一、概述
近20年来,在科技日新月异、金融理论层出不穷两大动力推动下,现代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金融全球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我们能正确而清楚地认识这场变革,把握其发展趋势,就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这场扑面而来的革命,迎接未来的挑战。
(一)金融全球化的概念的界定
一般认为,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或地区在金融服务、金融政策等方面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扩张、相互竞争、相互制约,从而使全球金融活动和风险发生机制的联系日益密切,最终使全球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金融全球化的理想状态是指各国金融活动跨国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在全球范围形成统一的金融体系和统一的国际金融市场,资本资金都能按国际通行规则在全球迅速流转。它的内涵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从金融市场要素角度看,其一,金融企业经营网络全球化,指各国金融企业基于商业利润目标,在全球范围设立分支机构,打破国界限制,形成全球经营网络。其二,金融业务全球化,指金融企业的业务能跨国界并跨货币全面展开,金融资源配置在全球内顺畅无阻。从金融市场结构角度看,其一,是地域意义上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各国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联为一体,资本流动不受地域限制。其二,是金融市场交易规则全球趋同化。即全球范围内形成统一的金融制度体系,资本在各国货币市场、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的流动不存在制度规则障碍。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及发展趋势
1、国际资本的规模增长迅速,数量大而且流动性强
据统计,1997年,包括银行贷款和证券融资在内的国际融资净额总量为88272亿美元 ,相比之下,1993年这一数字仅为2750亿美元,增长了数十倍。1990年全球流向新兴市场的私人资本只有444亿美元,1996年便增至3360亿美元,受东亚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又迅速跌至699亿美元。在资本流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金融技术的日新月异,金融创新的大量使用,以及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开发和普及,大大提高了国际资本的流动速度。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调查,到1998年4月,全球外汇市场的名义日交易金额超过1.5万亿美元,比上次统计的1995年增长近50%,三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是14%,大大超过1992年到1995年的9%。显然,外汇市场交易规模扩大表明全球范围的资本流动在不断加速。
2、金融业务与机构跨境发展,超巨型跨国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不断涌现
1998年4月,美国花旗银行和旅行者集团的合并涉及金额达725亿美元,合并后资产高达7000亿美元,业务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亿多客户。仅1998年1月至10月,全球排名前200家的大银行涉及并购、重组的就有24家,达16宗之多。使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以更有利的条件进入国际资本市场。
3、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空前发展,并出现了新变化
货币市场中,以伦敦为中心的欧洲货币市场是最大的国际货币市场,欧洲货币市场总额已超过64000亿美元。外汇市场上,据国际清算银行统计,全球外汇市场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为5900亿美元,1992年增至8200亿美元,1995年达11900亿美元,1998年上升至15000亿美元。证券市场发展更快。据统计,1999年单是全球上市公司的股值总额就已超过了全世界经济总产值。至1999年11月,全球工业化国家股市指数之内,上市公司的股值为34.6万亿美元,而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99年全球商品和服务的总产值约为30.1万亿美元。 另外,离岸金融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发展迅速。
4、金融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
其一,全球各个地区之间的同类金融市场相互贯通,表现为不同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资产价格和利率的差距缩小,并且各个市场利率的波动具有明显相关性。其二,全球范围不同类金融市场也相互贯通。90年代以来出现了所谓“金融证券化”趋势,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相互贯通,储蓄存款机构、信贷银行、金融公司、投资银行,各类基金甚至保险公司等业务经营上的关系日益密切,资金在银行、信贷、债券、股票、外汇等市场之间迅速转移。其三,金融市场一体化还表现在金融制度体系一体化。比如欧元的成功启动,向欧洲货币一体化走出了重要一步。货币国际化进程也很明显,截至1996年初,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八条规定的会员国已达115个。
5 资本跨国界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大幅度上升。
在资本流动总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资本跨国流动与其经济规模的相对比例显著提高,国际清算银行依据国际收支统计资料计算的证券跨境交易资料显示,1975年到1998年间。西方国家各类证券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交易总额相对于GDP的比重迅速上升,美国由4%上升到230%,德国由5%上升到334%,意大利由1%上升到640%,日本由2%上升到91%,其中,增长最快的时期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
(三)金融全球化的历史沿革与成因
1、金融全球化的历史沿革
(1)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
在十九世纪未到一次世界大战实行的金币本位制度,它具有自由铸造、自由兑换和自由输出入的特点;黄金作为本位货币和储备资产;实行固定汇率制度;一国对外平衡优先于对内平衡,以价格—铸币机制调节国际收支平衡。
1944年实行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它是以“黄金美元其他货币”双挂钩形式作为储备资产体系;实行可调整的钉住汇率制,实质是固定汇率制,内部平衡优先于外部平衡;IMF作为新增力量参与国际收支的监督和协调。但因储备资产的缺陷、汇率制度的僵硬、国际收支调节的不对称;也以解体告终。
1976年确立的牙买加体系,即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其特点是:多元化的储备体系;多样化的汇率制度选择及多样化的国际收支调节措施;IMF在国际经济的协调作用日益加强。它在诞生之初,曾被认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国际货币体系。但实际上,该体系始终在极其脆弱的环境下运行,尤其在亚洲金融危机中,其理论缺陷和潜在危险暴露无遗。
欧洲货币一体化及欧元的启动与全面流通对国际货币体系、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全球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国际金融市场的形成
国际金融市场是进行资金国际融通和国际货币交易活动的相关领域和场所。它的大部分活动和交易是在几个主要国际金融中心进行的,如伦敦、纽约、法兰克福、苏黎世、东京、香港、新加坡等,但它是没有边界和国界的,是全球性的市场,是全球最大的市场。
国际金融市场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国际借贷关系的扩大而逐步形成的。生产的国际化、资本的全球化是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根本原因;美元充当世界货币及其他自由兑换货币的国际化也为金融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发展奠定了基础;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形成真正的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和金融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保证和支持。
在国际货币市场,通过银行短期信贷市场、短期证券市场及票据贴现市场为顾客提供短期资金融通。
在国际资本市场,通过政府贷款、中长期银团贷款、联合贷款、双边贷款等借贷方式为顾客提供中长期信贷。在国际融资证券化的进程中,美国、日本、德国、英国、瑞士成为主要的外国债券市场;而纽约证券交易所、东京证券交易所、伦敦证券交易所是主要的国际股票市场。美国存托凭证(ADR)作为一种重要的金融创新,克服种种困难,成为外国公司在美国股票市场上筹资的重要金融工具。
欧洲货币市场是一种完全国际化的金融市场;是非居民在某种货币发行国之外从事该种货币借贷而形成的国际金融市场。从50年代末期的欧洲美元市场,到60年代欧洲其他货币的参入;从60年代末亚洲美元市场的出现,到中东、到加勒比、到全世界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确立,使之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实力最强、最具创新精神的国际金融中心。从其业务内容看:从六、七十年代的欧洲银行贷款到八十年代的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从欧洲债券的品种创新到票据发行便利;无不体现了它的与时俱进。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