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政策性风险
《商业银行法》未出台以前,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法人地位尚未确立,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同时具有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在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下发放了相当数量的政策性贷款。这些政策性贷款是经政府协调后银行对单户企业、单个项目发放的,绝大部分风险很高。目前贷款质量问题有相当一部分是政策性因素造成的。
(三)宏观经济风险
市场经济具有灵活、传导机制迅速等优势,但同时也具有与生俱来的弱点:随机性和偶然性,这会引发许多不确定因素,并可能导致经济萧条、通货膨胀率上升、房地产价值剧跌等经济现象。在整个社会经济运营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会产生大面积、集中的违约风险。
(四)道德性风险
广义上来说,道德风险是指与人的品德有关的无形因素,例如不诚实、不正直促使风险发生。就银行信贷资产安全角度来说,主要是指企业或银行工作人员为满足一己私利,在监督不到位的情况下诱发的风险。
从企业方面来看,在经济转轨时期,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及法制的不健全,导致了企业普遍性的信用观念淡薄。一方面,他们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丧失商业信誉,致使经营状况恶化,形成重大亏损,难以履行信贷合同;更有甚者,有些借贷主体采取做假报表、报送失真信息等手段骗取银行贷款,继而通过转移资产、抽逃资金等手段,逃避银行监督,甚至通过破产形式恶意逃废债,造成了极大的信贷风险。
从商业银行内部来看,银行决策层、管理层、经营层明知其作为或不作为不符合商业银行的整体利益,但因认为这种作为或不作为可能不被发现或即使被发现所带来的损失也小于所带来的收益而作出的决策、行为所引发的风险就是商业银行的内部道德风险。对于决策层来说,在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产权体制下,决策层个人大多不拥有企业的产权,缺乏切肤的责任感的同时也在事实上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对决策结果负责,这是决策层存在道德风险的根本原因。而决策层的道德风险又增加了管理层的道德风险,如表达意见一味的迎合上意,如追求短期化的利益目标,因而出现了不同形式的越权经营、账外经营、人为调整统计数据、报喜不报忧等现象。而对于作为执行者的经营层来说,由于其获取的微观信息量最大,当管理层监督不到位时,内部道德风险就会频频发生,如利用制度漏洞套取信贷资金,利用电脑作案等。
(五)经营风险
在我国商业银行现有的经营理念上,仍存在着把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忽视安全性的现象。《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注2)在表述上将效益性放在首位,而将安全性放在次位,对银行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效益第一的原则,使银行盲目追求效益,从而忽视贷款的安全性。因为国家财政每年给银行核定上缴利润指标,从财政部到总行,从总行到分行,层层下达利润计划,并将利润计划的完成情况与全行工资奖金、财务费用、基建支出等挂钩,完成利润计划成为银行的一项重要任务。为完成利润计划,贷款的安全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有时甚至不惜以牺牲安全性为代价来换取现实的效益性。
(六)管理风险
虽然随着《票据法》、《贷款通则》、《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等法律的颁布实施,各家商业银行也制定了很多内部规章制度,但由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结构与国有企业高度同构,同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相似,在商业银行内部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责权对等机制,对有权决策人缺乏有效约束,致使个别银行频繁出现违规经营、账外经营等现象,商业银行内部的管理风险仍然严重。
(七)法律风险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