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政府职能,规范不良贷款处置的法制环境,加快金融创新。
政府应转变职能,重点抓好宏观调控,逐渐退出微观经济领域,促使银企双方成为独立经营的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促进信用活动规范、有序运行。一是调整国家有关呆账核销政策和税费政策,加强财力支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消化处置损失的能力,建立起使之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不良资产风险的充足财力储备。二是加大银行债权保护的司法力度,为银行依法收贷,加快存量不良资产处置效率,降低存量不良资产风险扫清障碍。三是放松金融管制,加快金融创新力度,丰富银行业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2、依靠市场力量处置
一是通过不良贷款出售。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将不到期的贷款拿到市场上出售,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增强流动性的战略措施之一。随后,商业银行将不良贷款投入市场销售,也逐渐成为其处理不良贷款的方式之一。通过这种市场化运作方式,债权债务重新进行调整重组,以债务的流动转移实现了资源的重新配置。
二是依靠资产证券化盘活。资产证券化不仅可以作为处置不良资产的市场化途径,其自身的发展也能促进打破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之现状,增进国内金融业的市场竞争,促进国内金融业由分业向混业经营转化,促进传统的金融组织、金融机构与金融制度向现代转化。
三是引进外资合作处置。充分利用国外资本,通过向外国投资者出售银行的不良债权或外资承包、租赁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来达到引资的目的。外资一般都实力雄厚,有处置不良资产的丰富经验,加之对处置我国的银行不良资产有浓厚的兴趣,因此大胆地利用外资来处置银行不良资产,是加速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一个理想选择。
3、依靠银行自身力量化解
一是增强自身盈利和消化不良资产能力。商业银行通过管理体制与运营机制的变革,加强风险管理,不断提高盈利能力,以较高盈利水平和不断增长的利润去化解或冲抵不良资产的损失, 减轻不良资产负担, 最终实现信贷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二是建立劣质资产的转化盘活机制。引入风险成本管理,强化责任制,建立与贷款质量挂钩的绩效考核和奖惩制度,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各种手段,多法并举,多管齐下,压缩存量不良资产。
(二)建立抑制不良贷款的产生的机制
1、完善银行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一是强化约束机制,强化风险管理,建立健全贷款管理责任制度,包括贷款风险责任制度、审贷分离制度、贷款“三查”制度贷款抵押制度等,构筑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系统程序,包括风险防范机制、风险分散机制、风险转移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及风险法律机制,使贷款从发放到收回的全过程都处于系统管理之中,使新增贷款建立在严格风险管理的基础上。二是创新内控综合监督体系,加大信贷交易再监督的力度。建立和完善内控制度,完善信贷资产质量动态监测体系,建立风险预警平台等,银行信贷交易运作本身进行相互制约和监督,使内控监督体制成为抑制不良资产、防范金融风险的重要屏障,有效措施防止信贷风险的发生。三是建立健全贷款风险约束与激励相对称的机制,实现贷款管理的责、权、利统一。
2、完善外部监督机制
一是强化金融监管,促进国有银行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强化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外部监管机构的宏观指导和风险监管职能,逐步建立科学化的风险预警、制裁、信息调查与披露系统,督促商业银行加强风险资产管理,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水平,有效防范不良资产风险。二是完善监管制度,加大查处力度,实现监管效能的最大化。充分发挥金融执法监察效能,把金融执法监察与金融监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加大对金融机构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严厉制裁金融违规行为。三是建立区域性金融监管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以综合的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强化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的全方位预警体系,加强金融与金融之间、金融与政府之间、金融与客户之间的配合与协调,从而维护金融的安全运行。
3、创新金融政策。
创新金融政策为国有商业银行使用金融衍生证券防范金融风险提供政策上的保证,建立市场化利率生成机制,有效弥补银行因客户违约所承担的风险。根据银行业发展进程,政府应适时推出金融衍生工具,防范信用风险,加快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贷款的速度,通过拍卖等方式以市场价格及时处置不良贷款,把不良贷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4、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
一是整治信用环境、整顿信用秩序,综合运用行政司法力量,严厉打击背信行为,健全规章制度,强化法律约束维护城市信用形象的规范。二是规范政府的行为,明确界定部门职能范围,强化金融法律约束,建立良好的法制环境,扫清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置的障碍。三是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失业救济制度和保险制度,建立完善的企业破产机制和重组机制,承担企业破产方面的义务。四是建立信用中介体系,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有效监督。增加企业的透明度,降低信息搜集的成本,提高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对企业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帮助企业完善组织机构、决策程序和财务制度。评级机构要保持独立性和有序竞争,评级结果应能够得到迅速传播,解决信息不对称状况。
【参考文献】:
1、 王 兰:《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及负面影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第10页
2、 刘琰. 詹原瑞:《解决不良资产经验的国际比较及借鉴》,《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4年第4期,第42页
3、 严红波:《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战略与多元化》,《中国金融》2004年第13期,第55页
4、 黄邦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难点及对策》,《经济师》2004年第6期,第218页
5、 韩克勇:《不良资产:现状、成因及对策》,《经济问题》2004年第7期,第55页
6、 吴炳康:《防范与化解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风险的策略选择》,《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7期,第59页
7、 彭 惠:《从国际经验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不良资产处置》,《中国金融》2004年第16期,第42页
8、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中国金融》2005年第5期,第52页
9、 《“美国信用体系”考察团: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第8期,第42页
我国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