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在防范和查处上存有偏差,“两手抓”不够落实。近几年来,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为适应这种状况并掌握发展的主动权,一些金融机构的领导迫于客观形势和竞争的压力,思想上存在着重业务发展、轻内控管理的倾向,往往忙于抓业务指标,疏于道德风险防范,使得内部思想建设相对薄弱,“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突出。还有的金融机构对查处案件和违规行为的处罚规定大多采取“一刀切”的简单做法,加之下属单位领导存有“三怕”:怕单位信誉受损,怕集体奖金被减,怕个人发展受挫。于是对发生的案件和违规行为能瞒则瞒,查处能轻则轻,不愿深查严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的甚至以辞退当事人一走了之。这就明显降低了查处违法违规情况的工作力度,在客观上助长了某些人的不良心理,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发生。
(五)金融从业人员个人素质不高,存在着不良的思想倾向。
1、安于现状,不思进取。部分金融从业人员认为,金融部门工作条件比较好,能按月开工资,福利待遇不比别的单位差,只要自己工作不出现差错失误就行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不能努力地学习国家的金融方针政策,不能刻苦地钻研新的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工作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因此,金融工作服务水平低,工作质量不高,不能充分的发挥金融工作支持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应有作用。
2、消极等待、观望。面对目前的改革形式大部分金融人员能够更新思想观念,加强政治业务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体制改革需要。而一部分金融人员却认为,自己的岁数较大,可能属于这次改革的下岗人员之列,等待内退,因此工作积极性不高;有的金融人员则觉得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佳,不能坚持长期的工作,在等待病退,所以没有长期的工作打算;还有一部分金融人员认为自己文化水平较低,业务能力较差,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需要,怕保不住“饭碗”,忐忑不安,一筹莫展,不能安心工作。
3、工作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精神。部分金融人员认为金融部门的工作待遇虽然相对较高,但是收入是有限的,凭自己的社会关系和能力很可能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因而,极力寻找能施展自己能力的门路,为今后留有后步,所以不热爱本职工作,对集体漠不关心。还有的同志认为自己的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年龄相对较轻,下岗也轮不到自己,所以不注重自己业务知识的更新,对工作没有责任感,但在待遇上却分毫必争,相互攀比。
四、加强金融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的对策
金融职业道德属于社会道德范畴,它不是国家行政强制制定和强制执行的,其主要依靠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信念、习惯及行业的文化传统来自觉遵守,当然,也靠社会的舆论力量和职业教育来维持。就一定意义来说,职业道德的约束作用,比法律、纪律等手段更为经常且强大有效,因此加强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一)加强对金融从业人员的人格培养
充分的个人品格修炼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平是适应未来金融事业发展和岗位工作的需要;良好的个人品格形象和职业道德形象是在未来竞争环境中拓展业务、赢得客户、创造个人业务佳绩的需要;加强个人品格和职业道德修养是个人在激烈竞争的社会整体环境中生存之本、成功之源。人格是人之为人的基本资格。人格培养是最基本的品德培养,也就是使每个金融人员具有人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道德品质。比如,要有荣辱感、廉耻心,要有道德追求,要诚实、守信用,要自尊、自重、爱护自己的名誉,要懂得尊重别人,要有同情心、正义感,要讲良心、负责任等。因此金融部门要坚持不懈的对金融人员进行诸如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教育,以此培养出金融人员高尚的人格品质。
(二)搞好对金融从业人员的自省和慎独的引导和教育
面对当今社会上“逐利口号的喧嚣、个人至上的张扬、贫富差距的扩大、金钱欲望的膨胀、社会风气的滑坡、道德评价的偏离”等不良现象,切实增强金融人员的自省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律精神,是提高金融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培育优良职业道德的关键环节。所谓自省,就是每天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有违背常理和伦理道德要求之处,及时纠正;所谓慎独,就是在独处无人注意时,自己的行为谨慎不苟,防止出现违背道德的念头和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因此,金融部门通过积极引导金融员工学会自省、慎独,就可以促使每个员工经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善与恶、对与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自觉纠正言行偏差,并不断为自己提出更高的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
(三)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
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属于群体文化建设,它具有很强的行业社会公共性和示范性,同时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齐抓共管,持之以恒。
1、强化“三个意识”。首先,要强化整体意识。它有两层含义:一是将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做到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同奖罚;二是将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本身也看成一个整体,把握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丰富内涵,把握它内部的结构关系和各自的结构功能,把握它的整体联系、集合功能及有机统一进而整体出发,以联系的、发展的眼光,部署好、操作好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工作。科学地认识和把握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整体,就是要坚持以培育“四有”金融人员队伍为根本,以职业道德为基础,以科技教育为条件,以企业文化和思想教育为两翼来进行总体部署,这样才能形成基础牢固、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协调发展地格局。其次,强化主体意识。所谓主体,就是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主体,既是金融人员,金融人员既是金融职业道德建设的动力,也是目的,既是“建设主体”,也是“受益主体”,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必须依靠主体,提高主体。强化主体意识,就是要吸引金融员工广泛参与,并注重每个金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三,强化载体意识。所谓载体意识,就是重视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活动以及活动的舞台、活动方式,解决好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如何落到实处的问题。不言而喻,金融员工接受职业道德教育、学习科学文化,需要场所,需要借助某种方式途径;学先进、做好事,同样需要对象,需要舞台,需要借助某种方式途径,更需要凭借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本身。没有活动载体,金融职业道德建设就无法落到实处。
2、突出“三个重点”。金融职业道德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它要不断地提高金融人员的思想觉悟和纯化其心灵世界,不断地激发金融人员的进取精神和提高其文化品味,不断地净化金融人员的道德风貌和优化其工作环境,不断地褒扬金融人员的奉献精神和点燃其爱国热情。概其要义,应突出“三个重点”:首先,要突出抓好“三关”教育。金融职业道德主要通过金融员工的职业行为和效果得到落实和体现,重在实践。但是每个金融人员的行为和实践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合理突出抓好干部职工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通过坚持不懈的教育,使金融人员真正树立“五种”意识,即为人民服务意识、敬业意识、乐业意识、职业规范意识和勤业敬业意识。其次,要突出抓好“三主义”教育。金融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教育和引导金融人员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强从业荣誉感,进而使金融人员能够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把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自觉的行为,使其成为具有高尚职业道德的人。必须锲而不舍地对金融人员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通过教育,使金融行业和金融员工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和谐的群体道德关系。其主要标志是:坚持理性化与互相尊重的文化;推行一种友好、公正的生活秩序;倡导一种诚信守真的道德精神;保怀一种平等宽容的心态。第三,突出抓好“三德”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涵盖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主体内容,即体现了为人民服务的核心和集体主义原则以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社会生活各方面对公民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因而是最广泛、最实际的道德建设。因此,必须始终不渝地抓好对金融人员的“三德教育”工作,以此促使金融人员身体力行“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公德;“爱岗敬业、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 金融业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