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种模式都是针对单一贷款产品的定价方式,仅考虑了成本、风险、竞争以及贷款的利息收入等因素,并未考虑客户因结算、咨询、委托、代理及其它附带服务给银行带来的中间业务收入,而这些都是银行在定价时必须面对的,于是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应运而生。此模式认为:商业银行在每笔贷款定价时,应考虑客户与本行的整体关系,首先为客户设定一个目标利润,然后比较银行为该客户提供的所有服务的总成本、总收入及银行的目标利润,以此权衡定价水平,用公式表示为:
贷款利率=(银行的目标利润+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的总成本-为客户提供所有服务中除贷款利息以外的其它收入)/贷款额
在上述关系中,如果银行从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的净收益为正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利润水平,则这项贷款申请很可能被批准;如果净收益为负或未能达到银行预期目标利润,则银行很可能否决该项贷款申请或者要求提高贷款价格和其它服务项目的收费标准。由此可见:
1、 该模式是“客户导向型”,真正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实现差别定价的个性化经营方式,既吸引和保留那些真正为银行带来合理利润的客户,又能通过提高贷款价格来弥补那些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给银行带来的损失;
2、 这种定价方式要求银行准确的测算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总成本,加大了成本管理的难度;
3、这种定价方法适宜于与银行往来关系密切、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客户,而对于新开户企业及有发展潜力的客户则不宜采用。
综上分析,成本加总模式可以保证银行的每笔贷款都有利可图,但它可能影响到贷款定价的市场竞争力;基准利率加点模式有更强的市场导向,但由于对资金成本重视不够,有可能导致占有市场而失去利润的结果;客户利润分析模式的前提是分客户的收益和成本的核算,我国银行短期难以实施这种核算。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各家银行贷款定价的自主权逐步扩大,选择适当的贷款定价模式对每一家银行都非常重要。
四、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式的现实选择
笔者认为,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水平看,各分行可以在总行确定的利率基准和浮动范围内,综合考虑成本费用分摊、客户让利程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的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即建立起“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准,以贷款风险溢价为核心,兼顾银行的目标利润及客户整体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定价模式。理由是:
其一,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所有的贷款利率都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制定,各商业银行普遍缺乏丰富的贷款定价的实践经验。“分产品核算”“分客户核算”等成本管理系统尚有待于建立和完善。因此,从技术上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暂不宜采用客户利润分析定价模式。
其二,利率放开使我国商业银行间的竞争将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价格竞争,市场利率水平成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首要考虑因素。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选择同业拆借利率作为贷款时市场利率水平的代表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同业拆借利率是以中央银行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为基准,再根据社会资金的松紧程度和供求关系由拆借双方自由议定,所以人们常用同业拆借利率反映市场上资金供求变化的情况。我国自1996年放开了对同业拆借市场上资金利率的管制,经过几年的市场洗礼,已形成相对成熟和规范的市场利率,完全可作为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的参考。
其三,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可参照国外银行通用的计算风险溢价的办法。贷款的风险溢价主要有两部分:(1)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即贷款的期限越长,不确定的因素越多,贷款的风险越大越多,因此客户应支付风险溢价。对于长期贷款的期限风险溢价,商业银行可根据历史经验或实证分析来确定。如贷款期限为1-3年,风险溢价为1.5%,贷款期限为3-5年,风险溢价为3.0%,贷款期限为5年以上的,风险溢价为3.5%。(2)借款人的违约风险溢价。它的设定比较困难,应把它作为整个贷款定价过程的核心内容来抓。我国自90年代以来一直推行的贷款风险管理已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定价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如借款人信用等级的评定,贷款风险度的测算等,直接为风险溢价的确定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要进一步提高贷款风险管理水平,设定出科学合理的贷款风险估计与测算体系,提高贷款风险溢价的精确性。
其四,获得合理的利润水平是商业银行从事贷款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可反映为银行资本必须从每一笔贷款中获得一定的最低收益。随着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在我国的确立,我国商业银行都具有明确的产权关系,要求获得一定的投资回报。因此,银行必须分解资本收益率,确定每一笔贷款收益中所应包含的目标利润,具体可参照下面的公式计算:
单笔贷款的目标利润=(资本/总资产)*资本的目标收益率*单笔贷款金额
其五,随着“以客户为中心”这一现代经营理念在我国商业银行界的确立,商业银行越来越强调针对不同的客户提供一揽子服务,从同客户的整体关系中得到盈利,这就要求银行在贷款定价时合理考虑其与客户之间的整体关系。具体地可采取在一般贷款利率基础上,确定一个浮动范围,针对不同的客户制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如对于那些与本行往来关系密切,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贷款利率优惠,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下浮一定利率;对于与本行往来关系较少,不能带来净利润的客户给予较高的贷款利率,可在原利率基础上上浮一定比率。在条件成熟时,对于少数优质客户,可试行运用客户利润分析模式来定价,将借款公司本身,它的附属公司,主要股东、高层管理人员都合并在一起,编制所发生的收入和费用情况明细帐户说明书,建立起统一的盈利性分析系统,进而找出最佳的定价方案。
五、构建合理的贷款定价体系
(一)、要加快管理会计系统的开发和应用
在贷款定价体系中,经营成本率和税负成本率均来自管理会计系统。商业银行应进一步强化定价中的成本分析,提供丰富而完备的成本资料,并以此为契机,大力推行全面成本管理,寻找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成本管理对贷款定价的积极作用。一套完善的管理会计系统要全面覆盖账户信息、客户关系信息、人力资源信息。我国的商业银行的管理会计核算基础尚不完备,相关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还相对滞后,因此,必须大力强化管理会计的推广工作,加快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用,促进合理贷款定价的建设。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贷款定价研究(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