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应考虑资本成本因素。
资本成本是企业制定股利政策应考虑的重要因素。买卖股票需向经济人和有关机构交纳一定交易费用。而利用留存利润筹集资金则可省下这笔成本支出,具有成本低、隐蔽性好等优点。因而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考虑,通过制定合理的股利政策充分利用内部融资来筹集资金是最佳筹资方式,可以降低筹资成本。
4、应考虑股东投资目的因素
股利政策最终要由董事会决定并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所以股东投资目的,譬如为保证控制权而限制股利支付;为避税目的而限制股利支付;为稳定收益和避免风险而要求多支付股利等等,这些足以影响政策的最终制定。
总之,上市公司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必须综合考虑上述各种影响因素,并根据公司的成长周期,对各种不同的股利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其优缺点,可参考以下建议,最终制定出合理的适合本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
(二)给出的建议
1、遵循“适时”原则。
“适时”原则的应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于上市公司的发展有不同阶段,可以在不同的阶段选用不同的股利分配政策。比如,在公司初建期和成长期由于需要较多的现金进行周转可采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在公司的成熟期和衰退期由于存在较多的现金,可以采取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二是上市公司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利润现金流。那么,公司在可能预计的将来有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时,采取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反之则采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的政策。
2、遵循“适量”原则。
“适量”原则是指公司的股利分配次数应与同行业的其他上市公司发放股利的次数和公司自上市以来每年股利发放的次数进行比较,从而确定适量的股利分配次数,即不低于公司上一年度的分配次数。与同行业其他上市公司相比,分配次数的差异不宜过大。当然,适量的股利分配次数也要视公司的经营状况而定,不可盲目地过多或过少。
3、选择合适的股利支付方式。
我国现有的上市公司有绝大部分都是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上市的,其中公司的国有股东和法人股东较多,由于他们拥有的股份不能流通,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公司资金的周转,而他们又比较偏好现金股利支付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上市公司为了降低分配的风险,可采取分期现金支付方式。如采取定期支付较小数额的股利(如按季支付)和不定期支付较大数额的“特殊”股利,这样可以减轻公司的财务压力,不至于陷入四处筹钱的局面之中,有利于公司的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从而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
对于国有股和法人股占较大比重的上市公司,除了采取分期现金支付方式外,还应配合采用股票股利方式。有效地采用股票股利方式有助于改善“一股独大”的局面,有利于国有资本的退出,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并且通过发放股票股利,流通股股东更容易将额外获得的部分股票股利取得收益,有利于增强流通股股东的信心,从而降低上市公司的再筹资风险。
当公司的管理部门认为本公司的普通股价值被低估时,他们由于个人的限制不能使他们自己所拥有的股票对自我认购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形下可采取“股票回购”方式。因为自我认购的“溢价”(回购价格超过股票现存的市场价格)将反映管理当局对价值低估程度的看法,那么“股票回购”可能产生一种有利的信号指示作用。同时采用股票回购方式可以让上市公司避免被收购的危险,通过减少发行在外的股票,增加收购方的成本,造成收购方的收购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危险。股票回购形式也可享受纳税好处,产生规避所得税的作用。
综上所述,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现状,只有通过制定合理的股利分配方案和选择合适的股利支付方式,才能有效地改善目前股权的结构,降低其股利分配中形成的风险,从而进一步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才能让中国资本市场更平稳地入世。
参考文献:
1、(著作)李常青:《股利政策理论与实证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2、(著作)原红旗:《中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3、(著作)杨家新:《公司股利政策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4、(著作)蒋义宏、李树华:《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
5、(^论文)陈国辉、赵春光:《上市公司选择股利政策动因的实证研究》,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6X(2000)05-0048-09
6、(^论文)张为国、徐宗宇:《实证研究•会计选择•证券市场》,《会计研究》,1997年第10期。
7、(^论文)杨瑞龙,魏梦:《市场不完全条件下的公司股利政策》,《上海经济研究》,1999年第1期。
8、(^论文)黄英:《上市公司股利政策探讨》,《上海会计》,2000年第8期。
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的实证研究(六)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