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国有商业银行
1、严格贷款分类并跟踪更新信息;实施严谨的会计制度,按规定充足拨备、补充资本;通过完善管理,加强贷款管理,实施严格问责办法, 防止产生新的不良贷款。银行一定要更新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落实规章制度,切实加强内控管理,认真做好各阶段的控制和审查。积极落实贷款“三查”制度、审贷分离制度、统一授信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商业银行还要加强内部改革,建立良好的机制,优化信贷工作程序、提升银行的信息系统,建立清晰明确的内部激励和奖惩机制等,切实保证不再出现大量不良资产。实施谨慎会计制度应按照中国银监会颁布2004年3月1日起施行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提高准备金存款比例,增强抵御风险能力。银行方面要足额拨备(提足各类准备金,包括风险准备和其他针对不同资产损失所提取的准备),及时核销损失贷款,同时应改革和完善与之相适应的税收制度。
还要特别注意不良贷款绝对余额的下降,双降中更重要的是不良贷款绝对余额的下降。因为,不良贷款绝对额的下降,对整个不良贷款比例下降的贡献度只有1%。也就是说下降了5个百分点的不良贷款率中,有4个百分点还是靠贷款总量的降低、贷款的扩张来实现的。大家都知道,减少不良贷款的办法是加大分母,即扩大贷款总额(不良贷款/贷款总额),这样,即便是不良贷款增加了,在不良贷款比率中也不能显示出来。所以,不良贷款绝对额的降低才是真正反映不良贷款实际情况的指标。
2、认真研究市场,提高经营意识,把握未来风险。银行是经济大潮中的一分子,也是一个自负盈亏的企业。银行主管人员要有经营头脑,能够预见市场风险,依照经济规律进行运作,不断开发新的服务产品,创造新的利润点,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另外,还要培养思想品德优秀、业务水平高超的专业人才,提高业务水平避免差错。
在此举一个银行方面的反面例子:在两三年前,我国通货膨胀率比较低,甚至有一定通货紧缩时,财政所发行的十年、三十年的长期国债,利率都比较低,一些大型商业银行也参与了认购。应该说,一般的居民个人投资者由于专业等条件所限,难以判断未来利率水平,我们不能求全责备。但是作为大型商来银行,对此应具有很强的研究能力。如果他们也用很低的价格认购这些债券,就可能表明他们对长期的风险估计和计算不充分,这一点是需要商业银行加以注意的。
3、及时核销损失贷款,加强催款力度,提高资产的流动性,促进良性循环,。对于暂时出现资金流困难、且有足够证据证明可以通过暂、缓或再投资进入良性循环的企业,可以适量放贷,作为企业再启动资金。但要特别注意把握再贷款原则。银行还可以通过债务剥离、息转本、挂账、展期等方法处理不良贷款。值得注意的是,在债务剥离时,不能一剥了之,应当防止债券流失,防止少数企业借改革之机逃废债务,切实防范道德风险。对于已形成的不良贷款,要通过各种办法,加强贷款催收力度,责任到人,建立明确的奖励制度;利用公众媒体将不良贷款人曝光,督促他们尽快还贷。例如,建行、建行北京分行和信达资产管理公司北京办事处就于2004年月10月底花费上百万元人民币在报纸上联合刊登22个版的“债权转让催收公告”,向四五千名借款人催收5342笔、总额超过100亿元的可疑类贷款。虽然有些媒介提出反对意见,认为这样做是未经许可泄露了借款人的隐私,但这确实可以督促欠款人尽快还款,加快资产催收步伐。
又例如,建行黑龙江省分行实行首席代表负责制加强催款力度。各级领导深入到重点单位,现场督战。当发现其管辖区内某哈尔滨某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分行的6000万元贷款有可能形成不良后,分行所属支行首席代表及相关部门人员对该笔贷款的清收问题高度重视。在该笔贷款到期前,分行提前介入,多次深入企业调查摸底,同企业高层反复沟通、恳谈,争取其理解,终于使其按期偿还贷款800万元,余下的贷款利息分毫不欠。对于剩下的将要到期的贷款,分行首席代表积极与企业商定还款时间表。到2004年9月,这家分行及时收回不良贷款6300万元,其余不良贷款也已盘活。
4、坚持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道路,依托多种市场主体,形成完善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通过市场力量完成消化过程。运用市场机制处理不良资产是当前最根本、最有效也最实用的办法。银行可与资产管理公司联合,通过资产证券化、债权转股权、银行资产重组、资产置换、出售债权、拍卖、分包等多种方式实现不良资产的优化处置。
(1)、建立不良贷款多元化处置市场是关键。要进行风险管理,就需要有流动性。建立不良贷款交易市场,可以给债务人的风险定价,给银行增强资产负债表上的流动性开辟一条新途径,让银行可以处理他们无法跟踪或监督的资产,并且对债务人产生约束力。
我认为统一、多层次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应当包括市场参与者的培育和市场交易工具的开发。吸引各类机构战略投资者、民营企业和国外投资者的参与,从而扩大市场投资主体,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实现不良资产价值的最大化。摩根士丹利的John D.Langlois在2004年6月22日指出,目前中国四大资产管理公司也并非完全的市场机构,其大股东均不同程度地带有“政府”色彩,并且不是按照市场价格收购不良资产,而是按照行政手段确定的价格,因此它们并不知道自己的经营成本,也就无法准确地计算出自己的利润,进而像真正的企业一样运作。这也道出了我国开发中国不良贷款市场使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必要性。
在开发多种市场形式和交易品种方面,我认为可以利用现有的遍布全国的产权交易市场的网络、渠道为基础,结合期货交易市场、债券市场,通过合并、改组、增设功能的方式,使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形式的多样化,形成一个高效率、多层次、多品种的比较专业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
另外,利率市场化也是一个关键,它和银行不良资产之间关系密切,主要通过银行在贷款定价方面的自主决定权体现出来。针对不同风险类别的企业客户,银行应能够自主决定不同类型贷款的利率水平,这是减少和防范大量不良贷款的一个必要手段。如果有一个市场的价格发现机制,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出售者,都是利好。2004年11月,央行进一步调存贷款利率,放宽利率幅度,给予银行更大的自主权,也表明我国政府在这一方面的进一步开放的决心。
(2)、积极联合资产管理公司利用其专业优势,加快不良贷款处置进程。我国在1998年成立了东方资产、信达、长城、和华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集中处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不良资产。资产管理公司最常用的办法是资产证券化、资产重组、打包拍卖等。这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对我国经济和金融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帮助了570家企业通过债转股的形式,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通过债务重组和债务削减,支持了成千上万的企业,降低了企业的负债比例;帮助国有商业银行降低了自有的不良贷款率。从1999年到2000年,资产管理公司使得这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一次性下降了10个百分点。到2004年6月未,我国四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5672.6亿元,累计回收现金1128.3亿。更可喜的是,经过他们这几年的实践,在中国孕育了资产管理的市场,不但有了一级市场,而且出现了二级市场。当然,按目前的法规,最终定价是由资产管理公司根据市场情况而定,国家监管部门对此无法介入和干涉。这种定价机制固然维护了市场化定价原则,但也引发所有权和处置机构分离以及国有资产流失等问题。我们要力争做到合理定价使资产流动不流失。
当然,在过去的五年中,四家公司处置任务才完成了不到一半,而且先处置的资产大多都是“资产质量比较好的”。根据国务院的批复,“2006年底前必须将所有的债权资产处置完毕”。摆在面前的任务还很艰巨。这迫使四大资产管理公司要学会与时间赛跑。未来的资产管理公司应逐步引入商业性业务,按照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在资产管理公司内部进行分拆;也可以将各自商业性业务部门整合,进行股份制改造,吸收多元化投资主体入股资产管理公司;将政策性资产管理公司、批发资产管理公司和商业性资产管理公司分开等,使资产管理公司逐步向投资银行转变。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