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不良资产证券化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将不良资产证券化可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丰富资本市场产品, 解决市场割裂,扩大资本市场规模,形成“间接的直接融资”改变资本市场结构特征。还可以疏导商业银行风险:扩大商业银行盈利渠道,使商业实现商业银行功能回归, 提升其在资本市场运作能力;降低银行体系风险,形成外部监督;增加资产负债管理手段,缓解可能面临的流动性压力。我国目前已经具备资产证券化的条件:首先,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具有开展证券化业务的内在需求;有大量的可以证券化的信贷资产;其次,我国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大大增强,各种市场中介服务组织逐步健全,机构投资者队伍逐步壮大,市场法制环境核心勇环境不断改善, 市场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为资产证券化提供了较好的市场基础条件。再者,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已有过初步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代表性项目有1992年的海南三亚首先尝试房地产证券化运作,1996年的广深珠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进行资产证券化试验,1997年的中国远洋运输公司(COSCO)北美航运应收款制成票据证券化推出,2000年的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8000万美元应收账款证券化等。尤其是2004年上半年工行不良资产证券化试点项目相关协议的签署,标志着国有商业银行在资产证券化改革创新方面将取得了实质性突破。这个项目涉及工行宁波分行账面价值约26亿元、70个借款人的不良贷款,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银行的呆坏账。该项目根据普华永道和瑞士一波的尽职调查报告和资产管理与处置方案测算结果,确定预计可回收现金额,以此为基础评级,设立价值约为8亿元的特殊目的的信托。目前进展顺利,并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肯定。商业银行可以引以为借鉴,探索中长期贷款证券化、住房贷款证券化和汽车贷款和信用卡应收款证券化。当然,我们还要注意挑选适合进行资产证券化的合格资产,建立健全专业化的运作机构,并形成一整套与信贷资产证券化相关的法律、税收制度。
5、积极引入外资和国外战略投资者,实现双赢。引入国外投资者也是银行处理不良贷款的一个路子。普华永道2004年11月份最新报告指出:未来两至三年内,海外投资者将花费150亿美元购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以帮助中国银行业加速改革。全球著名投资银行和基金公司,均对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表现出极大兴趣。
首先可以让我们更直观地、近距离了解国外专业金融机构和投资银行的运作,借鉴好的经验,使我们尽快与国际同行接轨。利用他们在海外的客户、市场资源,更公正地审计和评估资产,以期达到最大限度地优化处置。目前,我国已有九家非国有银行有外资入股。入股后的不良贷款准备覆盖率和资本充足率的变化大多数是正向的(见表四、表五)。国有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在2003年底享受国家注资的“最后晚餐”和剥离不良资产完成财务重组后,引进外资战略投资者的工作也在密不透风的进行当中。我相信最后的结果应当不比这九家银行逊色。
表四 外资参股前后的不良贷款准备覆盖率变化
外资入股时间 入股时的准备金覆盖率 2003年底的准备金覆盖率 2004年中期的准备金覆盖率
光大银行 1996年底 不详 50.37% 不详
上海银行 199年12月22日和2002年4月30日 27.22% 102%
南京市商业银行 2001年底 52.63% 60.06% 72.92%(2004年9月末)
浦发银行 2002年12月30日 63.97% 97.1% 121.27%
兴业银行 2004年4月29日 不详 不详 不详
交通银行 2004年 13.5% 13.5% 70%
深圳发展银行 2004年 34.44% 28% 40.07%
民生银行 2003年3月24日 98.28% 130.40% 125.33%
西安市商业银行 2004年10月27日 8.97%
表五 外资参股前后资本充足率变化
外资入股时间 入股时的资本充足率 2003年底的资本充足率 2004年中期的资本充足率
光大银行 1996年底 不详 4.65% 不详
上海银行 199年12月22日和2002年4月30日 6.73% 7.06%
南京市商业银行 2001年底 18.28% 11.68% 9.32
浦发银行 2002年12月30日 68.54% 8.64% 未公布
兴业银行 2004年4月29日 8.97% 8.97% 9.36%
交通银行 2004年 11.62% 3-4% 11.62%
深圳发展银行 2004年 6.96%
民生银行 2003年3月24日 未公布 8.62% 未公布
西安市商业银行 2004年10月27日 7%左右 7%左右 7%左右
当然,这应当是一个双赢的办法。外资投行可借帮助中国处理不良资产之机,进入中国的企业市场,缩短它们进入的时间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熟悉中国市场,拿到投行资源,获得丰厚的回报。2004年11月10日中财网报道说,建设银行剥离出的56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就可能由花旗集团参与追讨,使花旗成为建行的战略投资者。原来看似刺手的不良贷款,剔除各种费用后,只要收回不良贷款2%以上的部分,就可获得利润。其它还有:2001年11月,摩仿根士丹利通过竞标购得华融价值108元的3个资产包;2002年高盛将长城81亿不良资产悉数收入囊中;2003年7月8日,建行与摩根士丹利就“不良资历产处置试点项目”签署了交易合同,该项目是国内商业银行首次与外资合作处置不良资产;2004年4月27日,全球最大的金融集团花旗集团从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成功购入23.26亿元的不良资产;2004年5月31日,摩根士丹利和德意志银行在建行40亿元抵债资产拍卖中胜出,分别拿下三个资产包中的两个和一个等。
当然,涉及外资银行的,可能会牵扯到外债管理。发改委正加快出台{外债登记管理办法}。总之,在处置不良资产中,积极引入外资,只要把握好外债管理,便不失为一良策。
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四大行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处置不良资产在政策上还有障碍:其一是不良资产不能打折处置;其二是商业银行不能够采用对不良资产进行租赁、转让、债转股等措施。按照中国金融体系分业经营的原则,商业银行不能开展投行业务。但近期大家看到了一点希望:中国政府已经决定允许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对银行、金融机构,甚至对其他企业的不良资产进行商业性的收购。还允许资产管理公司为了提升不良资产的价值,对它所收购管理的资产进行必要的追加投资。
(三)企业方面:深化企业改革,挖潜增效;诚实守信
在这里,我们还要看到一个基本的链条,就是:企业改革顺利,便可增加盈利,提高还贷能力,使违约率下降,进而提高企业的资本金实力,增大降低形成不良贷款的可能性。我认为这是根本之道。在经济活动中,有违约是正常的,但要避免非正常违约。目前国有商业银行都在逐步改制,未来是否能够避免出现大规模的不良贷款,很大程度上首先取决与银行贷款客户自身改革的进程和客户整体素质的水平,取决于企业的盈利水平和信用水平。因此,企业要做精、做强,加快技术创新,发展技术密集性产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企业还要树立良好的信用观念,做到诚实守信。与银行形成真正的银企关系
对于欠款企业,应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商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提供完整信息,最大限度保全资产,直至处理完毕。
总之,我国中央银行、各商业、股份制银行、金融监管机构都在花大力气,加大工作力度,一方面加强引导和监管,严防不良贷款数额进一步扩大,一方面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吸收消化处理已有的不良贷款。对于不良资产的处置,以上只是我个人十分粗浅的分析,还很不全面。更好的应对办法还有待于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和创新。只要全社会各有关方面齐心协力,积极配合,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会得到最优处置,资产会得到最大限度的保全。我国商业银行必将从不良资产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断拓宽盈利渠道,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发展成为真正的商业银行,并在国家经济和金融建设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 赵毅主编:中国国有高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处置,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年版
2、 吴德礼编:银行不良资产化解方式方法,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年6月
3、 李扬、刘华、余维彬编: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8月
4、 何仕彬编:银行不良次产重组的国际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年2月
5、 黄湃、王桂堂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6、 恽铭庆编:金融不良资产处置,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11月
7、 张杰编:经济变迁中的金融中介与国有银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14,银监会“顾问团”称解决银行不良贷款需多种手段。中经网 2004年7月5日
15,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变动缘何分化。新华网2004年5月7日
16,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成功出售不良资产18亿元。新华社 2001年12月28日
33,中国探索处置金融不良资产的新途径。 新华网2004年9月1日
34,央行有关人士:发展统一多层次的不良资产交易市场。新华网 2004年8月24日
35,“到9月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万亿元左右”新华网 2003年12月1日
36,巴塞尔委员会推出利率风险管理十二原则
37,中国银行也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04年第2号)关于: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2004年2月23日
38,吴敬琏为不良资产处置开方。新华网2003年3月3日
39,金地集团偕大摩房地产基金投资银行不良资产。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7月20日
40,主要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半年降至13.32%。记者:李卫玲,国际金融报, 2004年7月28日,记者:李卫玲
41,长城1500亿不良资产大甩卖,最后期限前彻底转型。记者:历志钢,21世纪经济报道 2004年10月20日。
42,不良资产证券化前景看好。记者:王欣,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2004年11月30日。
43,中国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取得重大进展。新华社 2004年11月29日
44,普华永道报告:150亿美元外资觊觎中国不良资产。人民网-国际金融
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