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及银监管部门为降低不良贷款所采取的措施
在当前情况下,无论是改制上市还是应对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高额不良资产都是首当其冲要解决的问题。而对于对银行不良资产问题,发现得越早,治理得越及时,效果就越明显,成本也就越低。因此,深化改革,加快创新,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就成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中国建设银行根据国际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并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特点和要求,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风险管理平台,并于2004年3月开始在全行全面实施。中国工商银行2004年将取消不良资产下降比例考核,并根据不良贷款分布特点和清收转化难度,全面推进处置预案管理,以加快不良资产清收处置进度。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也将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和内部控制体系作为2004年重点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
与此同时,中国银监会正加紧落实完善公司治理、建立健全风险内控制度,狠抓降低银行不良资产。银监会提出,对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风险将实行全面监测和考核,引导各商业银行注重对不良资产和不良贷款的准确分类,严格按照审慎会计原则提足损失准备金,做实利润账,讲求资本充足。同时,督促商业银行认真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从源头加强风险控制,提高新增贷款质量。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成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是经济转轨过程中深层次多种矛盾的综合反映,既有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的原因,也有经济体制转轨中企业关、停、并、转和政策性破产兼并,以及各级政府行政干预和盲目重复建设、信用环境等方面原因。根据人民银行2002年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316个二级分行的检查,其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形成的不良资产占全部不良资产的19.3%,其余不良资产为体制性、政策性原因造成。如有专家评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的高额不良资产是我国经济转轨的成本和代价。
1、国有商业银行自身经营管理不善
(1)改革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内部风险控制制度、贷款审查制度薄弱,没有按照国际通行原则真正形成现代商业银行的贷款经营管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所规定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原则难以真正落实到位。
(2)决策机制不健全。(注5)决策权过分集中,一人说了算的现象过去几十年间长期存在,对经营决策缺乏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组织结构按行政区划设置,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机构庞杂,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分支机构,环节众多,责任和权力不明确。
(3)许多贷款发放时就知道收不回来。长期以来,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存在推脱不掉的人情关系、上下级关系及以贷谋私、账外账、与地方政府进行交易等种种不良行为,明知在这种背景下发放的贷款100%收不回来,最终还是违心地发放。
(4)主动接受地方行政干预。一些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领导明知行政干预极有可能造成不良贷款,但还是按照政府意图进行发放。这种做法对各方都有好处:银行领导可以获得地方政府的奖励或好评,在地方“好办事”;政府领导由此获得了政绩,可以被及时提拔;取得贷款的企业好处更多,因为不用归还的贷款谁都想要。
(5)银行自办经济实体造成不良贷款。1995年以前,国有商业银行办了100多家信托投资公司和饭店、房地产公司、宾馆等数千家经济实体,银行给这些自办实体大量贷款,实体的收入实际上构成了银行的“账外收入”,实体倒闭后形成大量不良贷款。(注6)
2、体制转轨中企业关、停、并、转和政策性破产兼并
(1)产权不明晰造成国企贷款软约束。一些国有企业认为,既然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都是国有的,责任人是各级政府,还不还钱无所谓,因此这些企业对贷款的需求无限。以这种不讲信用的没有任何约束的银行贷款的利率必定居高不下,高贷款利率又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财务负担,形成借钱不还的恶性循环。
(2)国有企业亏损导致不良贷款。大量国有企业的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导致亏损甚至倒闭,这些企业的贷款逐渐变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坏账。
(3)国有企业大量贷款作为资本金使用。在1982年以后的改革中,首先将企业所需的流动资金全部改为银行贷款,然后扩大固定资产投资中向银行贷款的比重,各级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所有人,其权益越来越少,一些大型项目根本没有国家拨付的资金本,全部依靠银行贷款建成投产,这些贷款实际上成了国有企业的资本金,根本无法归还。
(4)国有企业借改制大量逃废银行债务。一些国有企业借破产、兼并、收购、承包等改制机会大量逃废国有商业银行债务,使银行苦不堪言,最终迫使国家成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管理这些不良资产。
3、政府行政干预造成国有商业银行大量不良贷款 浅议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