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有关融资租赁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监管分工弊病
目前,对融资租赁机构的性质、业务范围、有关当事人的权利义务没有较明确的法律界定,影响出租人的合法权益保护。比如承租企业破产清算中,时有将租赁资产作为破产财产处理的现象。租赁监管分工运行二十多年,即三类不同的租赁公司和三个监管部门,经营非融资租赁业务的租赁公司由国家内贸局监管,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金融租赁公司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管,现今由银监会监管,为引进外资的需要,经营外汇融资租赁业务的中外合资租赁公司由外经贸部监管。按融资租赁和非融资性租赁分类,三类租赁公司税负差别较大,造成三类租赁公司的不公平竞争,普通租赁公司不能经营融资租赁业务,外资租赁公司不能办理国内设备的租赁业务,影响了我国租赁市场的培育和发展。
四、自身建设中求生存和在创新中求发展的浙江金融租赁
浙江租赁成立于1984年,是较早获准设立的融资租赁公司之一。20年过去了,大浪淘沙,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都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有的早已不复存在。浙江租赁不仅生存下来,总资产也从创业之初的50万元增长到今天的50多亿元,并保持良好的赢利能力,成为中国金融租赁行业的领先品牌。
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融资成本和融资渠道问题、简单的融资租赁与市场需求矛盾问题、整体风险控制和创新风险控制问题、盈利模式问题等等问题仍然在困扰着我们,如果不能尽快克服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增长速度将有可能放缓。作为一家地方性非银行金融机构,浙江租赁如何在无数风风雨雨、沟沟坎坎之后能够保持稳健向上的态势?对浙租成败得失进行回顾总结,不仅对浙租本身发展而且对全行业的发展都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作为一名浙租“老员工”,回顾浙租走过的经营之路,谈几点浙租经验。
1、高远的服务理想和准确的定位
多年来,不管体制如何变化,浙租人的使命感从没有动摇过,服务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营指针始终如一。不仅仅将公司视为赢利谋生的企业,而视自身为金融租赁事业的振兴者,中小企业创业、壮大的输血者和合作伙伴,这点决定了浙租能够走得很远。
融资租赁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定位上的挫折,或者成为“第二银行”,或者倾心于外汇外贸业务。在巨大的市场诱惑面前,浙租非常“耐得住寂寞”,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⑴20年坚持融资租赁主业不动摇,主营本币租赁业务,规避了人民币汇率风险,⑵根植浙江这一民营经济、市场经济的热土,背靠中小企业、民营经济才得以与浙江经济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
2、有效的网络建设
作为金融机构,稳定的客户网络,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是确保稳健发展的前提。浙江租赁覆盖浙江的36家代理处网络建设,堪称金融营销的创举和典范。在县(市)设立租赁代理处,确保了优质项目的来源,因为没有比当地财税部门更了解所管辖的企业;同时也保障项目的风险控制,因财税部门了解产业重点,也具备对企业关键的控制力。代理处是一个浙租与地方政府“双赢”的机制,财税部门为地方引进“外资”,重点扶持当地支柱产业,做大税基,涵养税源。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浙江省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规划纲要》中,重点扶持的产业和行业,与浙租20年的服务重点、租赁投向惊人地吻合。
3、不懈的创新精神
⑴在自身机制上,从中国租赁公司浙江代理部,到国有股份公司(浙江省租赁有限公司),再于2001年底浙租通过重组改制为民营股份制企业,充实了资本金。改制前的浙租,在项目评审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人情项目”、“领导项目”,体制转变后,公司的决策机制更加科学,用简单一句话可以侧面反映我们的决策机制:公司总裁可以决定不作某个项目,但不能决定作某个项目。风险管理部拥有一票否决的权利,专门建立了项目评审中的“第一责任人”制度;落实逾期租金考核指标,狠抓项目资金回笼,提高租赁资产质量。2002年浙租在总资产没有显著增加的前提下实现税后利润4900万元,同比增长310%,租金回收率达到99.5%;2003年上半年实现税后利润6000万元,已经超过去年全年利润水平,租金回收率达到99.7%
⑵在业务模式上,创立了“存一租三、财税合作、代理处网络”的浙租模式,并从简单的融资租赁,向经营性租赁,以及集“融资、投资、资产、资本运作、无风险中介业务为一体”的现代租赁发展。租赁300万元,承租企业的租赁保证金100万元,是我公司多年的租赁方式,这种方式曾为公司的发展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承租人租赁期满租金付清后,租赁设备所有权按名义货价转让给承租人,并退还保证金。整个租赁期,承租企业的运营情况由当地财税和租赁公司业务员跟踪,如果租金出现逾期,租赁保证金可用于充抵租金。之后又增加“三三制”方式,即设备厂家或项目推荐人出三分之一资金,承租企业出三分之一保证金,公司投放三分之一,或者根据项目风险分类,不一定必须三分之一,20%或15%都可以。
⑶在业务领域上,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向公用事业、环保产业、医疗产业、广电传媒等改善环境,提升民生的领域迈进。范围从浙江拓展到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根据行业不同确定不同的业务模式,在传统的回租租赁、直接租赁的基础上,增加了杠杆租赁、分成租赁、结构共享租赁方式。
⑷融资渠道创新。我国金融租赁公司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成本高,资产变现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存在,也是浙租长期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银行流动资金贷款期限基本在六个月和一年之间,租赁项目期限一般是一年至三年,近年来通过和银行合作项目融资贷款,解决了资金以短接长的问题。即银行的贷款对应租赁公司已批准的某个项目申报,并在银行开立专户,贷款发放到直接专户作为租赁公司对该项目的投放,按租金偿还计划,承租人归还租赁公司的租金,由租赁公司打入专户偿还银行贷款。原来老的承租企业在蓬勃发展后,基于对浙租的一种信任,把企业闲置资金通过委托租赁资金的方式到租赁公司,企业得到了比放银行更高的收益,租赁公司也更密切了和承租企业的关系并扩大了资金来源。针对融资渠道瓶颈问题,浙租以同业拆借为主干,逐步探索了保证金、委托租赁、保理融资、发行信托计划,目前正向发行金融债券、引进战略投资者、上市发行方向努力。未来我国融资租赁业的资金象商业银行一样通过上市发行是解决资金成本的最佳途径。
4、独特的企业文化赢得政府支持
20年来浙租一贯坚持的思想精髓,一是扎实稳健。作为金融机构,始终把发展的“安全性”摆在首要位置,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浙租目前服务的企业超过2300家,不仅对企业资金融通,还为企业提供产业信息和出谋划策,有“企业的知音”的美誉。二是与时俱进。很多企业由于固步自封而被市场所淘汰,浙租致力于服务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不断创新租赁模式和尝试新的业务领域,超前变革已成为浙租人的心理常态。今天,浙江几乎全部的工业上市企业、拟上市工业企业、中小企业板上市企业,都是浙租的客户和合作伙伴。浙江各级政府和财税部门针对租赁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给予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极大地发挥了金融租赁的杠杆作用。从而有效地撬动了整个浙江经济。
五、总结
现阶段我国融资租赁业在融资上、业务模式上以及创新自身均存在基础性缺陷。坐等政策支持,融资租赁永远不会有做强做大的机会,管理层也不会对融资租赁业给予特别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也不会得到彻底改善。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出击,通过金融创新解决我们的融资问题,拓展融资租赁产品功能,提升我们的风险控制水平,升级我们的内部控制能力,确立我们的盈利模式。如同一句成语“水到渠成”所形容的,我们把政策扶持比喻为“水”,融资租赁的自身建设比喻为渠,政策到位,融资租赁行业发展的“渠”也就形成了。但我们如果能够更进一步,通过金融创新挖好渠,等水来。水来得会更快、更容易一些。融资租赁业在我国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发展基础条件仍不完善。也正因为这个发展现状,融资租赁业的成长空间潜力巨大。在困难中前进的中国融资租赁业已经锻炼和打造出解决困难的意志和能力,一旦政策到位、基础建立,我国融资租赁业将很快获得发展,在我国金融市场中确立自己的地位。也因为租赁行业是金融和产业相结合特殊性产品,我们的努力空间和创新想象力将会更加广阔、更加丰富多彩。这是推动融资租赁业向前发展的一个巨大动力。这里我们再次强调:稳健是我们发展的基础,创新是我们发展的动力,而政策是我们发展前进的东风。
参考文献:
1、裘企阳:《融资租赁理论探讨与实务操作》,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1年11月第1版。
2、俞开琪:《扬帆——中国租赁业》, 上海市租赁业协会编辑。
3、欧阳卫民:《中国金融租赁业的现状和出路》, 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3月第1版。
4、戴达年 戴海琪: 《金融信托与融资租赁》, 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年5月第1版。
5、程东跃 : 《金融租赁与企业融资》,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11月第1版。
论融资租赁的发展(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