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的特点是各个银行之间联系紧密,资金往来频繁,有着相同的利益和目标,个别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缺位导致经营失误所产生的金融风险,往往会在局部地区银行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金融市场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整个金融业出现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危机,并对社会稳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整个银行业的安全运行,必须以每一家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为前提,而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健康发展则依赖于其内部控制机制能否有效运行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四)强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是商业银行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目前,我国已加入国际贸易组织,国内金融市场正在有计划地向国际开放,我国的商业银行也逐步融入国际金融的大市场,正面临着新的竞争与挑战,同时也要面对一些新的问题:一是随着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在世界各国的金融合作与联系日益紧密的同时,金融风险的传导方式和渠道也日益增多;二是随着国际上的金融创新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新的金融工具特别是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出现,使得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急剧增加,后果也更加严重。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金融对外开放必须建立在不断完善的金融监管体制和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前提下才能进行。为此,不断完善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特别是加强商业银行业务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是相当重要的。不断强化商业银行内控管理,逐步提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因此,无论从维护金融秩序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着眼,还是从一个国家金融体制改革与发展的长远目标出发,都要求商业银行以现实和科学的态度认识内部控制对于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并积极采取措施,努力加强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切实加强自身内部管理,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迎接来自各方面的挑战。
二、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在过去的经营管理中,往往只注重片面扩大经营规模,搞粗放型经营,不注重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发展,只注重存款存量的增长和贷款规模的扩张,不注重存款的成本高低和贷款质量的好坏,只重经营而忽视了管理。而且将效益低下、经营亏损归咎于外部环境不利,没有从自身内部控制上找原因。目前,大部分商业银行已逐步认识到了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有些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可以说是既详细又完备,但在具体操作中却出现了“外紧内松”的现象,许多商业银行特别是基层商业银行只是将这些制度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没有落实到具体的管理过程中。对已有制度执行不严格、落实不到位,重建制、轻落实所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各类形式的风险案件时有发生。我国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
内控目标的实现,要靠完善的组织结构作保证。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与真正市场化的货币金融企业相比仍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符合现代银行制度要求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尚未完全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股份制商业银行虽初步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公司治理架构不健全、决策执行体系构造不合理、监督机制有效性不足等问题。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另外,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按行政区划设置的格局并未完全扭转,机构层次过多,环节过多,降低了内部控制的灵敏度,增加了组织运行的风险。
(二)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体制不尽完善
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基本形成了适合自身需要的决策系统、执行系统与监督保障系统的协调制约机制,但内控体制仍有欠缺。具体表现为:一是部分商业银行缺乏严格的授权管理和集体决策程序,在对各分支机构及部门的管理上授权不清、责任不明,甚至出现滥用权力,滥授权现象,有些分支机构权力过大,有些部门身兼数责,部门内各岗位之间职责不清,内部权责脱节,内部核查走形式,减少和预防差错的能力被削弱。二是内控制度缺乏牵制力。一些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在部门与部门之间不仅是相互割裂的,缺乏严格的文件传递程序、明确的岗位操作规范和有效的内部控制,致使遇事互相推诿,无人负责,造成工作上的低效率,甚至形成内部的侵吞、挪用和外部的盗窃、诈骗,大案要案不断发生。三是没有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致使内控制度落实、执行的刚性较差。四是对管理者疏于管理,“控下不控上”,一般是对主要负责人和决策管理层的约束主要靠他们的觉悟程度和思想道德约束。事实上并不是也不可能每一个管理者都有很高的自我约束能力。我国商业银行对业务经办人员的内控制度比较多,而对于各级管理者,特别是基层机构负责人,则有不少控制盲点,近年来发生的一些金融案件表明,对部分基层机构负责人制约不严、监督失控是案发的主要原因。
(三)对内控制度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
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表现在:第一,某些管理者错误地认为,建立内控制度就是建章立制,有了规章制度,就等于建立了内控制度,忽视了内控制度是一种业务运作过程中环环相扣的动态监督机制;有的商业银行虽然在理论上比较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但在实践中则发生了背离。第二,部分管理层漠视内控制度,没有意识到管理者和相关业务部门在内部控制过程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仅仅把内部控制当作上级对下级的管理手段,常常把自身的行为置于控制之外,道德风险相当高。第三,存在形式主义。有的银行为了应付外部检查而笼统地制定几项制度,表面上看起来很完善,实际根本不按照制度做或不严格落实执行,也不审查控制制度是否真正有效。第四,把内部控制与业务发展对立起来,片面追求业务扩张,忽视了风险控制,有的甚至把内部控制与发展、内部控制与经济效益对立起来。在业务拓展和风险防范的抉择中,侧重于抓规模、抓效益,不切实际地贪求所谓的“规模经济”,其结果是资产在规模越来越大的同时质量却每况日下,最终导致管理上的失控甚至是经营和生存危机。
(四)业务操作缺乏风险防范和控制 论强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现状及强化途径(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