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加入WTO后,无论是从国外还是国内,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面临着激烈的竞争。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其自身的产权制度制约了其发展,使国有商业银行出现了不良贷款比例过高、服务手段落后、经营管理方式陈旧等弊端,削弱了其竞争实力。^论文就此提出了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方案,认为进行股份制改革是其最终出路。^论文认为,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目标必须明确,解决国有商业银行资本金不足或提高资配充足率仅仅是改革的初级目标,而高级目标则是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其基本的要求是建立明晰的金融产权结构和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保证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成功,必须积极准备,稳妥推进。^论文提出了改革的顺序安排,可选择的方案与时间表,并对控股权结构的安排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WTO 国有商业银行 股份制改革 现代商业制度
【正文】 :
加入WTO以后,我国银行业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将展开激烈的竞争。这里的竞争不仅包括市场份额的竞争,还有人才的竞争。以国有四大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中资银行离现代企业制度还有相当的距离,体现在内部机制不够灵活,业务限制较大,承担着很多政策性业务,不利于市场竞争。中资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如果不进行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将不能适应金融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需要。笔者认为,进行股份制改革将是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根本出路。
中国入世后,中国银行业的命运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各种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分析。本文力图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从产权制度的角度来探索中国银行业面临的根本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收到纲举目张之效。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制度改革失利的根源——产权关系的不清晰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银行业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初步建立了竞争性的市场体系,打破了传统体制下国有银行对市场的完全垄断,支撑了中国经济20多年的稳步增长。但是,前期改革的这些进展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银行业效率低下和国际竞争力不强的问题。根据银监会公开披露的信息,至2003年3月底,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仍高达24%,不仅与世界前20家大银行3.27%的平均不良贷款率相去甚远,而且也远远高于亚洲金融危机前东南亚各国银行的平均不足6%的水平。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距?笔者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尚未进行实质性产权改革的缘故。
在我国银行业中占绝对比重的四大国有银行都是国家独资银行,其资产全部为国家所有,并归国家统一经营。可以说,改革20多年来,国有银行改革之所以成效不大,关键在于这种改革仅仅在浅层次的经营管理上做文章,而没有涉及深层次的产权制度。
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主线条是围绕剥离政策性业务,剥离不良资产,推选增量改革(建立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在商业银行内部建立一级法人体制、进行放权和收权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但是,体制改革的收效却很不理想。由于产权改革的滞后,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迄今为止仍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主要表现在:其一,资本充足率较低。前几年,依靠政府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以达到巴塞尔协议8%的资本充足率标准,却被国有商业银行高速增长的资产规模所削减,目前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仅为3%-5%,商业银行自身资本金积累的市场机制尚未建立;其二,不良资产不断增加。尽管已经剥离了1万多亿元的不良资产,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资产率估计仍不低于20%,并且仍有不断新增的趋势;其三,政企不分,市场行为行政化。本应按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从事的经营行为,却被官本位的管理体制扭曲,利润与业绩、利润与风险不匹配,盈利最大化的内生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其四,盈利能力差,效率低下,与国内新兴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形成鲜明对比。
不难看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失利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产权关系不清。这里的产权关系不清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产权管理关系不清。国家在国有商业银行资产上的各种权利得不到确实有效的保护。二是产权归属关系表面清晰实际模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所有权属于国家,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所有者缺位和所有权虚置的问题。由此看来,产权制度改革是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分析
从总体上看,有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大致有以下几种思路:
其一,业务重组与创新。如成立政策性银行剥离政策性业务,以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替代贷款规模管理,内部按经济区域重组分支机构、成立公司业务部和个人银行部、实行分级授权制、综合授信制和客户经理制、开展各类个人资产业务等。
其二,行政扶持。如发行国债充实资本金,成立AMC(Assets Management company)剥离不良资产,提供近乎无限的央行再贷款支持等。
其三,产权多元化——股份制改革。前两种思路无疑是在管理体制上做文章,逃不出放权和收权的传统定式,未能触及产权的深层次改革,产权难以明晰。事实证明,由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所有者缺位,以及长期由人事部门任免商业银行的高级管理人员,国家(委托人)作为所有者代表无法寻找到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的代理人,商业银行内、外部约束软化,无论是业务重组与创新还是行政扶持的思路均难使四大银行真正步入商业化运营的轨道,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大量向低效运作的国有企业倾斜,资金定价机制严重扭曲,不良贷款持续新增,表明前两种思路并不可行。鉴于此,如能在提高监管水平的前提下,实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多元化,进行股份制改造,将会彻底解决表层改革不能解决的问题。
产权制度的重要性勿庸置疑。我国单一性产权弊端的分析带给我们如下启示:要想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就必须改革国有商业银行的独资形式,实现产权多元化。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推进,必须借助一定的形式,而股份制即是产权多元化的最有效模式。
要想开放中国的金融市场,就必须结合不良资产的处理,加大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的速度,如果商业银行本身的素质及资产状况在目前的基础上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善,那么,加入WTO和开放金融市场的结果,肯定会造成银行危机,其结果就是:人们会选择更有实力、经营水平高、服务质量好的外国银行去存款、贷款和办理结算业务,而国有商业银行则由于客户的流失出现流动性障碍、支付困难、公众信心动摇而挤兑,最后出现恐慌。笔者认为,中国的国有银行要从根本上消除不良资产产生的制度性因素,唯有走股份化道路,而且,这种股份化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公众公司而不是像某些国有企业股份化改制所形成的那种名为股份制,实为国有制,集两种体制弊端于一身的“经济怪胎”。实行股份制改造是明晰产权关系及健全其运行机制的现实选择。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经营的需要,直接借鉴商品货币经济发展较为成熟阶段的股份制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改造是现实可行的选择。因为股份制是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形式,是促进资本扩大和优化,提高资产配置效益的基本途径。 中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问题探讨(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