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合理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发挥效率的制度保证。要从根本上强化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建设,产权制度改革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股份制是被证明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最有效的组织形式,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实现股权多元化,可以改变目前产权不清、职责不明的状况,建立一个目标明确、权责利相对应的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的组织架构对内部控制的效果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应按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监督反馈系统相互制衡的原则设置银行的组织结构,选用合理的组织管理形式。在横向上做到权利制衡,各部门之间在合理分工、职责分明的基础之上做到既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在纵向上做到减少管理层次,精简机构的同时加强对下级机构的控制,建立完善的矩阵式的组织格局。
(二)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培育内部控制文化
培育支持商业银行现代化企业管理所要求的内控体系的思想文化环境,并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文化工程来做。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提高员工的政治、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创造公平、平等、择优的用人环境,建立健全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任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对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和决策人员的考核、任用、监督管理制度,认真贯彻执行干部交流、岗位轮换、任期离任稽核制度。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和约束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中的“人”的问题。唐双宁在《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中说,“要使银行机构的所有工作人员都了解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熟悉岗位工作的职责要求,理解和掌握内控要点,努力发现问题和风险,而不是掩饰问题、遮盖风险,并积极参加内部控制,使银行内部形成良好的内控环境和文化。”(注4)
(三)健全商业银行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内控机制建设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有效的激励措施能够激发经营活力,要进一步完善经营行考核办法,指标要简化,透明度要高,按照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突出利润指标和质量指标。深化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根据经营成果确定业务费用和工资分配,把费用更多地向业务发展快,经营效益高的盈利行倾斜。同时也要加大对管理层的激励力度,以调动基层行经营管理者的工作积极性。建立市场化用工制度,优化劳动组合,加快实施按需设岗、按岗聘用、定岗定员、减员增效的全员竞争上岗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绩效挂钩、以岗位工资为主要形式的分配制度和权限程序合法有效的经营机制,使人力资本与银行经营资本优化配置。
(四)加强信贷管理,强化会计风险控制
完善信贷运作机制,科学界定营销、授信、风险三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营销部门主要负责市场调查、业务拓展、行业发展情景及风险分析等,授信部门对信贷质量负责,每年的有问题贷款占比控制指标由授信部门承担,而风险管理部门专司对已形成的不良资产压缩、清收、处置,凡新形成的不良资产经确认后即由风险部门管理,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加强增量贷款管理,切实做到资金的优化配置,务必把新增贷款真正投入到有市场、效益好、信誉高、前景好的行业和企业,使信贷资金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按照规范化、授权分责、监督制约、账务核对、安全谨慎原则建立严密的会计控制制度,加强会计检查,确保财务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客观性和有效性,通过完整的帐务体系发现问题,监控各项业务操作,把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之中。会计机构要有充分的独立性,会计重要岗位离岗审计和岗位实行轮换制度,以便发现隐患,及时解决。
(五)建立有效的信息系统和交流渠道
充分的信息和有效的交流,对内部控制体系的运作是不可缺少的。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使信息系统能够覆盖银行所有的重大业务活动,充分满足银行风险管理的需求,并建立适当的组织结构、完善的工作制度和充足的交流渠道,保证在纵向上、横向上信息交流渠道畅通无阻,确保有关人员掌握必要的信息;建立信息交流制度,共享信息,为内部控制体系各要素的运转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以便及时发现内控过程中的问题并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保证内控目标的实现。
(六)完善内部稽核审计和评价体系
在银行机构中推动相对独立的内部稽核体系建设,提高稽核审计独立性和频率、质量。深化稽核体制改革,建立具有高度独立性、权威性并直接对一级法人负责的稽核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人为干预。稽核部门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还应及时将检查评价的结果反馈给最高管理层,对现有的规章制度进行评审改进,以增强内控机制的有效性,同时还应该由事后稽核为主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稽核转变。进一步发挥银行机构各业务部门的专业检查作用,制定专业检查制度,加大专业检查力度,尤其是对一些重要业务、重点岗位的检查,以及时发现银行机构存在的问题和风险,特别是内部控制弱点、财务报表错误和经营安全等。在内部稽核审计的基础上,制定内控制度建设评价体系,对本系统的内控制度建设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和测试,并不断进行补充和完善。
(七)加强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的监管
银行业监管当局的工作方式和策略对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和经营有着重大的影响,监管当局应以督促、帮助商业银行制定和完善内控制度为基础,使不同的商业银行能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应自身经营和发展的、完善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各商业银行都能够健康快速地发展。一是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有关银行机构内部控制制度的框架和有关原则,指导和促进商业银行建立更加有效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二是促进商业银行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要求商业银行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监督和激励约束机制,以支持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三是促进商业银行加强风险管理。要求并积极推动商业银行建立和实施统一授权授信、贷款质量五级分类等风险管理制度,以促进银行正确认识、评估和监控自身面临的风险。四是促进商业银行加强信息披露,要求商业银行每年披露年度财务报告,以推动银行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充分而全面的内部财务与经营信息。五是加大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评估与监督。充分认识到内部控制对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加大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监督检查的频率和力度,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总体有效性进行连续性监管,推进银行业内控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综上所述,内控制度是一项复杂的内部系统工程,随着我国加入WTO和银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对商业银行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业银行必须面对当前内控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和制度执行不够严格的客观现实,从环境的培育、机制的完善和制度的执行等多个方面上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不断提高商业银行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确保商业银行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引文注释:
(注1)唐双宁:《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领导讲话,2004年1月12日。
(注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第310页。
(注3)张汉桥 王晓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红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第18页。
(注4)唐双宁:《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领导讲话,2004年1月12日。
参考文献:
1、唐双宁:《中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建设与监管》,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领导讲话,2004年1月12日。
2、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理论与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3、张汉桥 王晓明:《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及其评价》,红旗出版社,1998年3月第1版。
4、康书生:《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借鉴与创新》,中国发展出版社,1999 年2月出版。
5、大卫•福克兹-兰道 卡尔-约翰•林捷瑞恩:《迈向金融稳定的框架》,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年1月出版。
论强化商业银行内控制度建设--浅析我国商业银行内控现状及强化途径(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