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讲,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取得的贸易利益可以分为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国际贸易的直接利益首先表现为贸易利得(gain from teade) ,或称为比较利益所得。这是因为,通过国家之间的贸易,实现了国家之间的分工。通过国际分工实现了资源再国内按照最大化利益的目标的重新调整和进一步优化配置。参加贸易国家内按照显示出来的比较优势原理进行资源配置后,就使得该国在开展贸易前生产和消费的一致性被打破。贸易后,该国的生产点和消费点分开了。该过的消费可以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进行,这既包括消费量的增加福利,也含有消费结构优化的福利。这种福利增加可进一步分解为两部
出口贸易为一国直接提供了市场机会,这会使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又会刺激国内生产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剩余产品出口”(Vent for Surplus)理论认为贸易对一国的经济增长具有带动作用。后来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探讨了贸易对经济发展的带动问题,提出了“大宗产品(Staple)”出口带动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这些产品的开发和生产后,常常导致国内大量剩余。对这些剩余大家大宗产品的通过出口而找到市场,就可以减少国内资源的闲置和失业,增加国民收入和消费,提高储蓄和投资,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还可能因为大宗产品的开发会吸引外资,通过资本设备的进口来扩大生产,最终通过这种国际贸易模式导致一国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