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深刻认识我国贸易条件的现状
如上所述,我国贸易条件告别是制成品贸易条件确实处于不断恶化的趋势当中,但我们应当看到这并未影响到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在总体上的快速增长,即我国并未陷入有如“普雷维什一一辛格假说”中所描述的“贫困化增长”的局面。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我国加入WTO,使用关税、配额等手段来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空间将越来越小,贸易条件将有可能进一步恶化。贸易条件的变化对经济成果的蚕食将有可能进一步扩大。因此,我国政府与企业必须立即采取相应措施,改善我国的贸易条件,以防止这一局面的出现,维护改革开放所带来的辉煌成果。
3.2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国际竞争力
一国贸易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国产业结构所决定的,出口竞争力高低最终也将取决于一国产业结构。因而,结合我国要素禀赋状况、产业技术水平及整体经济发展水平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努力寻找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结合点,加强产业政策的引导功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途径之一。
3.2.1 正视差距,保持传统优势
据世行估计,直到2020年我国的比较优势仍在于廉价劳力,其他要素虽在总量上会获得很大提高,但从人均来说还处于落后状态,因而我们不能因为贸易条件的恶化,而否认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我国经济贸易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进口替代战略实施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应继续发挥我国劳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我们也应当防止因片面强调劳力要素而陷入到“比较优势陷阱”中。现阶段我国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键,应当是如何利用新生的技术、知识、信息、制度诸要素改造传统要素,实现动静态比较优势的有机结合,促进传统产业走向现代化。在这一进程中,我国应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加工贸易、国际投资所带来的各种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积累资本,训练熟练劳力,加强对我国所稀缺的具有现代企业家人才的培养。同时,优先选择、重点发展在国际上已拥有较强竞争力的运输及机械设备、机电制造等劳力资本密集型产业,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升级。
3.2.2 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强自主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促使其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在科技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情况下,努力培育技术创新的环境,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并实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是改善我国贸易条件的重要一环。
其一,加快制度环境建设,特别是风险投资基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体系的建设,努力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走体制创新和技术新相结合的道路。
其二,在加大R&D投入的基础上,促使企业成为市场创新的主体,而政府则致力于强化基础性研发、公共产品投入等。同时,鼓励企业走出国门,参与世界分工协作,边干边不,适时实现产品技术更新,不断开发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拳头产品,以提高产品甚至是产品特定加工环节的竞争力。
其三,加快发展民营科技企业,充分发挥其竞争力强、技术更新快、动作效率高的特点优势,让它们尽快介入国有经济退出的经济领域和部门,尽快成长为能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新生力量。
其四,扩充完善产业链,强化基础工业力量,大力发展零部件加工工业,以降低对加工贸易中零部件进口的依赖性,从而降低大量中间产品高价进口对出口效益增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提高对外贸易效率的同时,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产业竞争力,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创造机会。
3.3 完善立法,加强执法,健全组织和制度,建立公平的竞争环境
3.3.1 规范出口企业行为,避免出口企业的恶性价格竞争
推动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要规范出口企业行为,避免出口企业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首选要推动在反不正当竞争方面的立法,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提高我国管理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加强立法监督,规范外资企业行为,防止其实施“转移价格”策略而对我国贸易条件带来负面影响。可以通过建立情报信息系统,收集世界市场价格、跨国公司资料,实施“比较定价”策略,以防其歪曲出口价格;还可以建立举报制度等。
3.3.2 扩大规模经营优势,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加强外贸体制建设
对各类企业,包括外贸企业的兼并重组,组建实业集团,避免“小而全”、“大而全”的重复建设状况,形成规模经营优势,以发挥企业集团的龙头功能、科技研发功能和协调组织功能,使企业避免以价格竞争为主而采取综合竞争手段进军国际市场,实现重拳出击,即创效益又树品牌。在这当中不仅要大力扶持有竞争力的国有企业实业集团,也要为民营企业实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支持。其间,日韩“综合商社”的发展途径和经验很值得我国企业所借鉴。
加强各种相关外贸体制的建设,特别是外贸外汇体制的改革和建设。
3.3.3 推进关税体制改革,优化关税结构
分批分期取消不合理的减免税政策,特别是要规范加工贸易关税减免政策,尽量把加工贸易引向保税区出口加工区,而在区外的加工贸易项目则按保税工厂、保税仓库进行管理。应针对整个产业实施关税优惠政策,而非针对单个企业、项目;应对国内外企业一视同仁,给予国民待遇,而非歧视民营企业,却对外商企业实行超国民待遇,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
努力缩小名义关税与实际关税之间的差距,但这并非意味着要盲目地下调关税,而是在努力使我国关税水平与我国所做出的“入世”承诺相符的前提下,建立梯级关税结构。同时,在有效保护优化的结构中,采取“蛇腹式”的关税调整方案,安排各部门的关税削减顺序,分阶段削减关税水平,以建立统一的关税结构。
此外,要完善反倾销反补贴税制,充分利用世贸组织所允许的各种手段保护我国产业利益。如此,方能真正发挥关税的保护职能和改善贸易条件的功能。
3.3.4 加强组织建设,发挥其作用
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各种中介咨询机构的建设,以发挥其收集市场信息特别是市场价格信息、议定市场价格、协调行业竞争、监督企业行为、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推进行业技术进步、维护进出口企业和行业的整体利益的功能,促进我国贸易健康发展。
3.3.5 要深化外贸企业经营管理体制改革
真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以股份制为主体的多种经营体制并存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改变外贸企业经营只重数量、不重质量效益的观念,实现外贸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同时,改变企业分散经营的状况,实施行业集中策略,扩大外部规模效应。
参 考 文 献
[1]赵伟,国际贸易理论政策与现实问题,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版:
[2]林毅夫,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增订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樊纲,王小鲁,张立文,中国各地区市场化进程2000年报告,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
[4]冯兴元,刘会荪,论我国地方市场分割与地方保护,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
[5]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所,2003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3
[6]政府报告,2005年春季中国对外贸易形势报告,国际贸易,2005
[7]黄晓玲,中国对外贸易概论,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3年
[8]俞娟,从商品结构看近期中国贸易差额走势,世界经济研究,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