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免费获取
|
网站首页
|
论文范文
|
论文降重
|
职称论文发表
|
合作期刊
|
论文下载
|
计算机论文
|
外文翻译
|
免费论文
|
原创论文
|
论文开题报告
全站搜索
搜索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网
->
免费论文
->
经济类
-> 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分析(二)
金融论文资料
|
财务管理
|
会计专业
|
国贸论文
|
市场营销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财务会计论文
|
电子商务
|
会计论文
|
财务论文
|
金融论文
|
电子商务论文
|
经济学论文
|
营销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分析(二)
最新活动:微信集50个赞就可获取任意一篇钻石会员论文。详情见
微信集赞换论文
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分析(二)
2002年
215469
27.9
2003年
219833
2.0
27.6
-0.3
2004年
214398
-2.5
26.1
-1.5
2005年
228332
6.5
26.4
0.3
2006年
228380
-
25.9
-0.5
2.2.2、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升。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从2002年末的12.51万人上升到2006年末的16.65万人,年均增长7.4%。2006年该产业就业比重达18.9%,比2002年高出2.7个百分点。其中,建筑业就业人数不断增多,占第二产业就业总量的比重逐年上升。2006年末为8.31万人,占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的49.9%,比2002年提高6个百分点。四年建筑业新增就业2.82万人,年均增长10.9%,对第二产业就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8.1%。
2002-2006年第二产业就业情况
年份
第二产业就业人数(人)
其中:建筑业
第二产业就业增速(%)
其中:建筑业
第二产业就业所占比重(%)
其中:建筑业占第二产业比重(%)
所占比重增减(百分点)
其中:建筑业占第二产业比重增减(百分点)
2002年
125140
54895
16.2
43.9
2003年
134097
62378
7.2
13.6
16.9
46.5
0.7
2.6
2004年
152473
72783
13.7
16.7
18.6
47.7
1.7
1.2
2005年
162537
79000
6.6
8.5
18.8
48.6
0.2
0.9
2006年
166528
83117
2.5
5.2
18.9
49.9
0.1
1.3
2.2.3、第三产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我市第三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从2002年末的43.23万人增长到2006年末的48.68万人。第三产业吸纳就业容量最大,四年来,第三产业就业总量均超过一、二产业的总和。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比重在54%以上。我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看,就业人员集中于批发和零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住宿和餐饮业、交通运输及邮政业这四大行业。2006年末从业人员28.83万人,占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59.2%。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人员的比重达到31.7%,是第三产业中第一大行业。其次是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5.63万人,占到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11.6%,可见上述三大行业有着较强的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2002-2006年第三产业就业情况
年份
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人)
第三产业就业增速(%)
第三产业就业所占比重(%)
所占比重增减(百分点)
2002年
432342
55.9
2003年
441640
2.2
55.5
-0.4
2004年
453324
2.6
55.3
-0.2
2005年
472831
4.3
54.7
0.4
2006年
486824
3.0
55.2
0.5
由此,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由2002年的27.9:16.2:55.9发展为2006年的25.9:18.9:55.2,呈现出由三、一、二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就业主体。
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在经济多元化的促进下,就业渠道得以拓宽。其中,个体私营经济组织的就业人员总量占城镇就业的半壁江山,2002-2006年末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就业人员分别为25.37、27.73、26.85、29.4、30.4万人。
二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扩大就业的必要条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一般呈正相关的关系,即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率越高,劳动力需求越大。但经济增长并不会导致就业最大化,经济增长能在多大程度上带来就业的扩大,可由就业弹性系数反映出来。就业弹性系数是从业人数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值,即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点,系数越大,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就越强,反之则弱。
1、经济增长带来就业人数增加。
2002年以来,我国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现,政府也高度关注就业问题,把扩大就业作为建设“全面小康”,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中之重,不仅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配套措施,实行就业目标管理,还坚持在经济发展中培育就业增长点,不断拓展就业空间,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促进就业,在多股力量的积极推动下,就业人数不断上升,就业与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的关系。
2、产业结构调整促使就业分布格局发生新变化。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就业人口的产业构成也发生了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就业人员产业构成的发展变化基本一致。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均在逐步下降,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8.4%下降至2006年的7.7%,下降了0.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也由2002年的27.9%下降至2006年的25.9%,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就业比重同步上升,2006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29.2%,比2002年提高1.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了2.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和就业比重略有下降。四年间, 200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63.4%,较2002年下降0.9个百分点;其就业比重也较2002年下降0.7个百分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2
/3/3
经济增长方式与劳动就业的关系分析(二)
由
毕业论文网
(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相关论文
上一篇
:
用整合营销理论分析某企业的营销..
下一篇
:
“民工荒”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供..
推荐论文
本专业最新论文
Tags:
经济
增长
方式
劳动就业
关系
分析
【
返回顶部
】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