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经济增长给不同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带来明显差异。
经济增长对三次产业就业均具有拉动作用,但由于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对不同产业劳动力吸纳能力是不一样的。2002年以来,我市年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26,三次产业就业弹性系数分别为0.2、0.42、0.24。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最强,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第二产业就业增速提高0.4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由于行业多,容量大,在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增加就业人数上占优势,第一产业带动作用最弱,所以第三产业在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 当前全国经济发展与就业面临的问题
1.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水平不够均衡。
2006年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为0.16,低于四年年均就业弹性系数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所减弱,经济的高增长并未带来充分就业,就业压力并没有因经济发展而减轻。
2.第二产业新增就业岗位容量偏小
2006年,我国第二产业占全国GDP比重的29.2%,说明第二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很强,但第二产业就业容量偏小,第二产业增加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来新增就业岗位,仅比第一产业高,但远低于第三产业。
3.工业劳动生产率快速提高,但就业吸纳能力有所下降。经济增长取决于两个因素,即生产要素投入数量的增加和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的提高。我国工业经济增长更多地趋向依赖技术的进步,依赖结构的优化,依赖对生产要素更有效的使用,从而使就业增长速度相对于经济增长速度表现出一定的滞后,经济增长创造的新就业岗位数量有限。
4.新增就业压力不断增大。我国劳动力适龄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快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2000-2006年,我国劳动力适龄人口年均增长2.97%,高于总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0.3个百分点。全国16-59岁劳动适龄人口呈现上升趋势。新增劳动力人口、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学生等群体使我国劳动适龄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就业工作显得十分艰巨。
四 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协调发展的建议
1.坚持经济增长与就业发展并重的政策,实现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是发展经济,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但经济的增长是就业增长的必要条件,非充分条件。即经济的高增长,并不一定必然带来高就业增长,实现劳动力的充分就业。目前,我市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阶段,部分行业对劳动力不仅吸纳能力有所下降。现阶段要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增长方式的优化组合,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采取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增长方式,探索劳动力密集型与高新技术发展有机结合的产业结构,注重就业容量大的产业。使经济增长和资本投入成为持续创造就业的有利条件,有效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大幅度提高就业弹性系数,以达到经济与就业协调增长。
2.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没有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就没有第三产业的规模需求,只有需求才能催生产业的发展,从而解决就业问题。要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发挥城市化对人口的聚集功能,调整产业内部结构,在财税政策上为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降低服务业进入门槛与成本,加大对服务业的金融信贷的扶持力度,规范行业竞争秩序,促进第三产业有序发展。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生活、农民的服务业,充分利用港口和高速公路、铁路等资源,强化现代物流的幅射功能,加快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发展社区服务业,商贸服务业,以及旅游休闲、文化娱乐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应加强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技术、经营的服务与监管,使农村和农民有农业生产技术保障,有放心农药、放心化肥使用,有顺畅的农产品产销渠道。
3.积极发展中小企业,扩大就业容量。就业效果最好的是中小企业,其一方面具有数量多、劳动密集度高的特点;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具有对市场反应快,建设周期短的优势。政府可以将金融低息贷款、减费减税的多种措施并举,降低企业成本,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需求,从而提高企业使用低技能劳动者的利益驱动力。
4.提高劳动素质以增加就业。经济与就业增长的相互促进作用,使产业结构的优化对劳动力的素质提高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强。各产业对各种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将更为紧迫,同时对低素质劳动者的淘汰压力也与日俱增。因此我们要建立高效优质的就业培训工作网络,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广泛开展一般就业培训、自主创业培训、实用技能培训和职业技术培训等多种就业技能培训,使劳动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岗位需求。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得出结论:就业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就业不仅是生存手段,也是人们融入社会的手段。它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2002年以来,我国就业工作取得新的成效,但随着劳动力总量继续增加,就业压力也在进一步加大,就业工作任务仍十分艰巨。只有选择正确的产业发展方向就能避免过多的失业、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检贵.《劳动与资本双重过剩下的经济发展》[M].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2]杨立岩 潘慧峰.《人力资本、基础研究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3年第4期
[3]易纲 樊纲 李岩.《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理论思考》[J].经济研究,2003,第8期
[4]张军.《中国的工业改革与经济增长,问题与解释》[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程永宏.技术性失业:虚构还是现实[J].经济学家,2003,(5):11-20
[6].《中国统计年鉴》(1989—200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