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区域文化。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现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因为文化对人的思想观念影响太大。美国经济学家多偿尔柏格就认为,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限制条件,不仅包括要考虑物质和人力资源的可得性,还要考虑到组织、文化价值和态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物质产出问题会削弱我们宝贵的眼力。同样,只用纯物质条件来说明约束条件的想法也是狭隘的,因而是不深刻的。
据有的学者研究,我国内陆地区比东部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发育明显迟缓,特别是改革开放后,这种差距还出现了扩大的趋势。究其原因,这与内地人在文化观念上轻视商品经济,害怕商品经济,缺乏驾驭商品经济的能力有关。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以“丰衣足食”为最大满足,身在穷中不知穷,害怕承受风险的观念相当严重,普遍缺乏开放观念。类似四川的“盆地意识”,陕西人固守的“八百里秦川”,自我欣赏的心态,十分普遍。
(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创新能力与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人力资本因素、政策因素、区位因素、历史条件、区域文化等因素对各地区经济增长影响较大,但如果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仅归结于此,也未免有些片面,并且,实际情况差别很大,即使在东部沿海地区,也有许多地方经济欠发达,内部差距甚至不亚于东西部差距;即使在地理交通、政策均不占优势的西部个别地区,很多地方也有较快的发展,甚至过去落
后得让人无法想象的地方其发展速度也令人无法想象。还有一种奇特的情况,许多地方拥有丰富的资源,又享有一些特殊的优惠政策(如一些革命老区),政府每年给大量的财政补贴和扶贫资金,但经济发展状况并不让人乐观。
第一,据分析,在我国经济增长中人口的贡献是最小的,大致在15%左右,这说明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人门的数量而且与人口质量关系更密切。人口数量是我国的优势,但人力资本存量我们并不占优势。但从另一角度看,我国的人力资本的潜能是巨大的。其次,资本形成和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我们国家来说更是如此,资本短缺是发展经济面临的主要困难。第三,我们发现除了资本和劳动贡献之外,全要素(其中技术进步)等无形因素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与资本的贡献率接近甚至更高。胡鞍钢等(2000)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分析也得出类似结论。他发现,物质资本增长因素只能解释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19%,其中81%归于无形因素。
那么中国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差异又是什么?现实中,各地发展经济时,特别偏好于寻找自己的优势,特别着重资源优势,如西部大开发,各地都在宣扬本地区的资源优势。资源优势是不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呢?发展研究普遍发现,自然资源丰富(或贫乏)并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不少资源匮乏的国家在经济增长绩效上仍取得成功,如日本和“东亚四小龙”即为典型的代表。中国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温州、苏南地区等。我们用各地区的
矿产资源指数与地区的GDP增长率作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呈弱相关,系数为-0.1576%,说明资源的多寡不是造成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根本原因。西部大开发过分宣传资源优势可能是一个误导,反而会出现“资源幻觉”的内在锁定,一谈开发,就想到资源。在计划经济的条件下,矿产资源丰富是西部地区发展的基础,但在市场供求环境急剧变化的情况下,矿产资源丰富反会成为沉重包袱。那么,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初始条件和地理位置是否是造成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呢?1978年以来,并非所有起点落后的省份(如广西、山西、青海)的经济增长都慢于起点高的先进省份,也并非所有起点高的先进沿海省份(如天津、辽宁、河北)的经济增长都快于起点低的落后内地省份。值得一提的是,近几年经济增长最快的东南沿海五小龙(如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和山东),这几个地区的起点大都相对较低。我们还可以看出,许多内地省份的经济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如安徽、新疆、云南等平均速度在8.3%以上。从直观上判断,把各地区的经济增长差异归于起点差异和地理位置是不恰当的。因此我们的结论是地区创新能力和市场化程度是推动转轨时期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的源泉,也是造成各地区经济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所在。
参考文献:
1、R. M.Solow,(1956) “A Contribution 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71.
2、Kuznets , "Economic Growth and Income Inequalit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1.45, No1 March,1955, P 18
3、Cline, William, "Distribution and Development: A Survey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75.
4、L.Martin Sequential Location Contests in the Presence of A glomeration Economics [J] . Working Paper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1999
5、R.King , S. Rebelo Transitional Dynamics and Economic Growth in the Neoclassical Model[J] .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3 ,(9)
6、World Bank (1995), China’s Regional Disparities, report No. 144 CHINA, Country Operations Division, China and Mongolia Department,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al Office.
8、李光勤等,《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研究》,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 第3期
9、孙炎林,《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实证分析》,经济纵横,2002年第10期
10 甘华蓉,《我国区域经济差异原因探析》,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11、张吉鹏,《新经济地理学与中国产业地理集聚》
12、蔡昉、都阳,《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趋同与差异──对西部开发战略的启示》,《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13、崔启源,《测算中国省际地区差距问题》,载刘树成、李强、薛天栋主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
14、范剑勇,《要素聚集与地区差距:来自中国的证据》,《中国社会科学评论》,2004年第2 卷第3期。
15、龚六堂、谢丹阳,《我国省份之间的要素流动和边际生产率的差异分析》,《经济研究》,2004年第1期
16、胡鞍钢、熊义志,《我国知识发展的地区差距分析:特点、成因及对策》,《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17、林毅夫、蔡昉等,《中国经济转型的地区差距分析》,《经济研究》第10期
18、杨开忠,《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的变动研究》,《经济研究》,1994年第12期
19、魏后凯,《中国地区经济增长及其收敛性》,《中国工业经济》,199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