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结合当下国际、国内宏观形势,分析中国制鞋行业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深度剖析制鞋产品出口问题,针对制鞋行业的特点,提出了具有科学发展观的应对措施和具体实施方法,以及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预测,试图寻找制鞋行业新一轮发展机遇与对策,为中国制鞋行业成为永不落幕的朝阳行业作出应有的力量。
【关键词】:制鞋行业现状、出口问题、对策、趋势、前景
【正文】:
记得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在5年多前就以先见之明发出了“冬天不遥远”的警告,当时大家半信半疑;时至今日,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上涨、宏观政策调控,特别是在新近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影响下,鞋业降到了实实在在零下二十度的冬季。怎样使我国制鞋行业平稳度过调整期,继而在新一轮挑战中赢得主动,从而拥有“春暖花开,万象回春”的景象,就需要我们识局、破局。我相信通过努力,制鞋行业的春天总会到来。
一、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及当前形势制鞋行业现状分析
(一)我国制鞋行业发展状况
目前,中国制鞋业已经呈现出产业集群式的发展状态。总体来看,有四大鞋业基地。
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
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低档鞋。发展到今天,温州已经是民族皮鞋品牌的代表地,如奥康、康奈、红蜻蜓,意尔康等中国名牌。但这些企业大多都是家族制经营模式,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也是企业的当务之急。
三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到现在,已经发展起了自己的运动鞋品牌和休闲鞋品牌。
四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
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我国有许多有利于制鞋产业发展的优势,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重重压力,制鞋企业,尤其是出口型制鞋业面临着巨大的考验。
(二)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风暴至今仍冲击着全球经济。这场金融风暴来势凶猛,中国作为主要出口国,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首当其冲便是浙江、福建、广东这样出口导向型产业居多的地区。珠三角近两千鞋企为自保放弃出口,有着“中国鞋都”之称的温州,关闭、转产的鞋企近200家,近1年来,企业停产、倒闭,企业老板逃跑甚至自杀的消息,以及各色版本的谣言,不时冲击着我们的耳膜。如亚洲鞋业协会秘书长李鹏的话来说“有很多企业已经倒闭,也有一些企业仍在艰难经营,但目前幸存下来的企业,未来每走一步仍如履薄冰。”可见,鞋革产品的出口问题已很不乐观。
二、鞋革产品的出口问题
(一)我国制鞋行业在全球的地位及鞋革产品的占有率
综观整个世界的鞋业市场:十几个领先鞋业超级大国生产出占全球90%的鞋子,其中中国鞋生产量占据了世界的63%;世界鞋业贸易的情况中,十大出口国的鞋出口数量占据全球出口额的91%,其中中国以68%居首位。中国是鞋革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已是不争的事实,然而,在当前国际经济一片萧条的大环境下,鞋革产品的出口几年内的景况一直不容乐观,一是出口量减少,速度放慢;二是生产经营成本上升,企业压力大,不仅如此,中国鞋企出口近几年频频遭遇尴尬:
2001年8月至2002年1月,中国鞋商在俄罗斯遭查扣,损失约3亿元。
2003年冬,20多家中国鞋商的鞋革产品在意大利罗马被焚烧,损失不详。
2004年1月8日,尼日利亚政府发布“禁止进口商品名单”,中国鞋名列其中。
2004年2月,莫斯科“艾米拉”大市场华商货物被查抄,中国鞋商损失约3000万美元。
2004年9月17日,西班牙东部小城埃尔切发生“烧鞋事件”,大火造成了中国鞋商约800万元的经济损失。
2005年3月12日,20家多家中国鞋商又在俄罗斯被查扣了89个集装箱鞋,造成总价值高达8000多万元的损失 ……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鞋革产品出口已成问题。为何鞋革出口会如此狼狈,我们要深究原因:
(二)外因
1、一些国家出台了诸如“买货就买美国货”,“用人就用美国人”等贸易保护主义色彩的政策措施,给鞋革产品的出口雪上加霜。无疑给我国严峻的出口形势又蒙上了一层阴影。
2、外国的一些反倾销关税的征收及出台,大大打压了进口商的利润,使得贸易公司与之配套的生产加工公司订单减少,甚至有些企业被迫倒闭或改行。
3、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肆意攻击我国毛皮动物养殖业,使之皮革的供应量减少,进而使制鞋企业的制鞋成本大大提高。
4、美元的贬值:由于近年来美元的连续贬值,使得一些出口企业从接单到交货这一段时间内就损失几十万,一年下来,个别企业损失数百万。
5、新增征对鞋革企业出口的一些法规:欧洲传统制鞋国,在偶氮染料、甲醛、六价铬等方面不断通过立法设置禁令、制定苛刻的技术标准和环境标准以及REACH法规等,对我国的鞋革产品出口进行限制。这使我国的鞋革出口企业原有的成本优势随之减弱,并可能在相当长时间内成为制约我国鞋革出口的瓶颈。
(三)内因
1、鞋企自身因素:
(1)管理粗放、企业抗风险能力低
制鞋企业因发展体系和管理体制不甚规范,体现在对高级人才管理无术、无章可循,凭意识、家族式管理为主导地位,模式多、乱不成体系,低、小、散仍为主流,导致整体抗风险能力下降。《劳动合同法》实施,人力成本增高、人民币升值、美国次贷危机、出口退税政策、原材料价格上涨、国际贸易壁垒等因素的影响使制鞋企业纷纷遭受了重创,特别是中小型企业遭遇的可能是毁灭性的灾难。
(2)科技意识不足技术水平偏低
制鞋企业因早期的准入门槛较低,以生产低端产品以量取胜为主要手法,以眼前利益为价值观念,延续至今。现仍存在创新意识不强,思维固化,效仿跟风盛行不衰,研发投入意识谈薄,产品技术含量低等不利因素,致使缺乏承接国际知名品牌产品生产加工的能力和研发生产高端产品意识。因制鞋企业一味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制鞋技术水平提高缓慢,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形象和市场化速度。
(3)研发薄弱,产品结构单一、档次低
制鞋企业生产高端产品能力欠缺,以生产中偏低档产品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生命周期短。外销企业以贴牌来样加工为主,自主品牌极少,产品研发基本以模仿为主,研发创新意识薄弱。这种状况导致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信息不灵通、产品设计式样滞后、花色品种单一,舒适性、健康性、安全性、卫生性差等问题,致使出口档次不高、价格低,始终在中低档市场徘徊。同时也面临越南、印度等新兴鞋类生产国的竞争,鞋类出口已经受到严重威胁。
(4)生产环节缺乏技术标准
鞋业普遍存在生产过程缺乏标准化控制的问题,各生产企业或每个操作工艺都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粗旷模式来完成,加大了不可控性。致使产品难能实现标准化,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差,得不到保障,无法形成企业产品独特风格,实现不了差异化竞争的格局,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优势。 当前形势下制鞋行业及鞋革产品的出口问题与对策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