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银行监管统计主要指标(1998-2005)银监会统计部 2006年6月
在1999年剥离了1.4万亿政策性不良贷款后,特别是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来,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明显下降(见图2)。截至2005年年末,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0724.8亿元,不良贷款率10.5%,不良资产占当年GDP(18232亿元)的5.9%。虽然我国国有商行的不良贷款比率已经连续三年下降,但从国际经验来看,国有商业行不良贷款的绝对数额和相对比率仍处于危险水平,持续“双降”仍然面临较大压力。庞大的不良资产严重困扰了四大国有银行,阻碍了改革的深入和发展,迫切需要采取措施来加强对国有商业银行资产的管理,加速不良资产的处置进程。
二、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分析
在20 世纪 90 年代及 90 年代以前,银行业所形成的大量不良资产中,大约有 30%来自于各级政府直接的行政命令和行政干预;大约有 30%的不良资产来自为支持国有企业所造成的;大约有 10%的不良资产来自于地方的行政环境和司法环境;还有10%左右来自于国家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主动关停并转一些企业;另约有 20%左右的不良资产,来自于银行自身经营管理的问题。(注3)
(一)内部原因-滋生不良资产的根本原因
1、从产权制度分析,国有企业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具有同一性-制度性原因
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都是国有资本控制,制度安排不尽合理。这就使企业经营者和银行经营者有一种错觉,认为信贷资金只不过是所有者“从一个口袋拿出来放到另一个口袋里”。基于这种错误认识,一方面,债务人没有内在压力确保按期偿还债务;另一方面,作为债权人的银行也没有真正的内在动力去确保资产安全。产权的虚化难以使企业和银行建立起真正有效的治理结构,进而也就难以建立起有效的经营者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经营者受到的产权约束和债权约束都很弱,因而他们也就没有充足的动力和压力去关心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经营亏损也不用负任何偿付责任。因此,银企产权的同一性和预算软约束造成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大量增加。同时,由于我国的资本市场的发展刚刚起步,企业的融资模式表现为典型的银行主导型,企业在银行贷款难以为继的情况下,更是加剧了银行的不良债权。
2、银行经营机制陈腐,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在经营管理体制上仍存在较大缺陷,仍沿袭国家机关管理体制,粗放式经营,未能建立起现代金融机构的内部治理结构、内部约束和激励机制,造成经营成本过高和管理效率低下,对不良贷款的形成产生较大影响。
同时,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国有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不计风险地将大量资金贷给房地产等高风险行业,造成不良资产率大幅增长。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有商业银行加大了内控制度的建设,但管理不严、内控不力等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在内部约束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极易导致道德风险,引发不计成本的规模扩张,甚至是违规经营,其结果是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下降、财务状况恶化。
(二)外部原因
1、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历史与政策性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银行不良资产很大程度上是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中不断积聚的:
首先,从时间序列来分析,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向传统老工业企业发放的贷款和对盲目重复建设发放贷款形成了大量不良资产;90 年代初,经济过热时发放贷款形成了大量不良贷款。例如, 1993 年的宏观经济调控:我国 1993年下半年的针对前期经济过热展开的整顿金融秩序等一系列宏观调控的举措,使得泡沫破灭,大量银行信贷资金被套牢在房地产和股市上,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90 年代中后期,外部经济环境的频繁变化导致了银行贷款回收链条断裂,国家实施企业破产兼并改制又形成了一批不良贷款。
其次,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周期性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和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对银行不良资产的产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最后直接表现为银行不良资产的行业分布状况和地区分布状况。例如,信达所接收的建设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就有明显的行业集中分布的特点(见图3)。
最后,由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趋紧密,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国企业的影响也更为巨大,进而将对银行的不良资产产生一定的影响。比如 1997-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很多的企业的经营,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的贷款质量,而且其中的外汇贷款还要面临着汇率和利率变化的双重压力。
数据来源:信达资产管理公司网站
2、政府对信贷的长期计划行政干预-社会体制性原因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时期,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规范地建立起来。而经济转轨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使得经济主体行为准则带有双重性,政府过多干预银行经营成为必然,出现了“政银合一”的局面。
一方面,政府(官员)往往出于自身需要,直接插手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决定贷款的投向与数量,而对贷款和投资失误不负责任,如有些地方政府官员为了体现其政绩,不断上一些项目,而项目资金来源大多是银行贷款,但由于这些项目很多未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因而最后成功的项目很少,银行贷款自然成了烂帐;另一方面,为了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稳定,政府利用其权利和影响迫使国有商业银行无条件的保证和支持地方的重点建设项目,如对于一些因种种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企业,为避免其破产、倒闭、影响社会稳定,地方政府往往责令银行贷款给这些企业,而这些贷款往往有相当大的一部分被用于给职工发工资和提高福利,最终大多成为了不良信贷资产。
3、金融监管体制薄弱,外部监管乏力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前,我国银行监管体系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利率和汇率限
制太死、结构单一;管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等执行不严格;资本充足性管理达不到规定要求,多数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都低于国际通行的标准;贷款管理不规范,如集中贷款与内部贷款限制不严,呆帐准备金提取不尽合理,一般风险准备金没有提取;对银行资产的风险监控和早期预警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等方面。
由于监管不力,使金融机构不能及时纠正其内部控制薄弱、贷款管理不规范和违规经营等问题,造成信贷资产质量偏低,清偿和支付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严重,助长了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
三、国有商业银行处置不良资产的现实考察
(一) 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两种主要模式 论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6(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