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复汇率制时期(1979-1993 年底)
1979 年 8 月,国务院决定改革我国汇率制度,除继续保留公布牌价外,另外制定内部结算价,从 1981 年起施行。内部结算价的设立对调节各方面利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这种双重汇率制缺乏灵活性,1985 年 1 月,取消了内部结算价。国务院于 1978年 8 月 1 日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并制定《出口商批外汇流程试行办法》,有外汇收入的部门、企业把外汇卖给国家银行后,按照收回金额和规定的流程比例,分配给相应使用外汇的指标,由其自行安排。
外汇留成制度为外汇市场的形成和汇率的市场化提供了制度基础,为了调剂外汇的余缺,1980 年 10 月中国银行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几个城市的分行开办了外汇调剂业务。1988 年 9 月,上海率先在全国成立了外汇调剂公开市场,随后外汇调剂市场在国内各大城市相继建立,外汇调剂业务得到了广泛发展。外汇调剂市场的形成对我国汇率市场化存在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它是我国汇率市场化的开端。到1993 年,80%的外贸使用外汇实际上是按外汇调剂价核算的。我国在汇率制度层面上形成了多轨并存的局面,即同时存在官方牌价、市场调剂汇率和黑市汇率,多重汇率只是这一时期汇率制度的主要特征。
(三)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1994 年以后)
1994 年我国对汇率安排进行了重大改革,从 1994 年 1 月 1 日起,实现汇率并轨,人民币汇率实行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
94 年的外汇改革实现了外汇交易的市场化,几乎所有的外汇交易都在外汇市场上交易,人民币汇率水平接近均衡汇率水平,外汇黑市上的外汇价格与外汇交易市场上的交易价格差别较小,外汇黑市交易量大幅下降。96 年,我国承诺承担 IMF 第八条款义务,对经常项目下外汇需求不再实行限制,从而使我国的外汇形成更趋合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持续扩大,加剧了国际收支失衡。2005年6月末,我国外汇储备达到7110亿美元。今年以来对外贸易顺差迅速扩大,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适当调整人民币价格是缓解对外贸易不平衡、扩大内需以及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需要。
根据12月22日的最新数据,外汇现货市场人民币汇率收盘价为1美元兑人民币8.0775元。至此,从7月21日汇率放开那一刻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幅达到0.401%。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的并非“升值”,而是要建立起由市场力量对汇率进行定价的新“机制”。以汇改为契机,中国监管部门推出连串举措,增加外汇市场主体,引进交易品种,增加交易方式,使外汇市场建设在几个月间“突飞猛进”。
在这场声势浩大的改革中,外贸企业无疑处在变革的浪尖,机遇与挑战并存,生死存亡一线,如何应对变化,在升值风险下寻求生存的法则是应急待解决的问题。
二、人民币升值后我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从理论上讲,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的价值,而是通过改变它们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来削弱它们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人民币升值2%,就相当于产品成本提高了2%,其出口的竞争力降低了2%。一国货币升值后,通过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外国对其出口商品的需求下降,出口规模得以制约。同时,该国进口商品的本币价格下降,会刺激国内对进口商品的需求,进口规模得以扩大。文章将从出口企业、进口企业两个方面分别对人民币升值条件下企业的生存环境作以分析,并尝试从“行业”的视角剖析不同行业的生存现状。
(一)出口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