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工业旅游不仅是工业企业涉足第三产业的投路石,同时也是促使青岛品牌资源由存量资本向增量资本有机转化的一个推动器。作为青岛旅游资源一个重要的分支,政府要对工业旅游资源统一进行规划,将其作为青岛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分期进行开发。在配套设施的建设上,可以考虑政府与企业合作进行,通过在企业之间、企业与传统观光旅游景点之间、企业与市区之间进行高水平的工业旅游规划建设,达到美化、绿化、品位化的目的,完善工业旅游客体的功能,使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样既能引导客流资源向工业旅游景点流动,促进工业旅游经济带的快速形成,又能使工业旅游的发展与城市发展遥相呼应,并为工业旅游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条件。
(四)加快专业服务人才培养步伐
发展工业旅游经济,既要重视硬件建设,又要重视软件强化,其中关键是旅游人才的培养。尤其是对于旅游行业这样一个服务性行业而言,人是诸多生产力要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而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与业务水平也是制约工业旅游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尽快培养一支精干的工业旅游员工队伍是工业旅游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首先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机制,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其次要注意吸引优秀旅游管理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充实管理机构和员工队伍;最后还要加强与有关旅游院校的联系,共同开发、规划或经营工业旅游经济。
(五)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
在青岛城市经济中,工业旅游作为旅游行业的一个新生力量,其产业化发展刚刚起步。应该看到,仅仅依靠个别企业的单打独斗是不可能实现工业旅游持续快速发展的。事实上由于工业旅游资源本身的垄断性和地域性,政府完全可以通过加强企业间联合,有组织有步骤地整合工业旅游资源,高效利用工业旅游的客流资源,形成城市工业旅游的连动效应。并在借助城市文化的共通性的基础上,精心打造工业旅游的城市品牌,形成城市旅游经济中的特色旅游项目,并整体提升城市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以青岛9 家市级工业旅游示范点企业为例,海尔集团、青啤二厂、可口可乐公司、金华饰品厂、华东葡萄酿酒有限公司5 家企业在地理位置上非常集中。借助这个优势形成一条或若干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企业间合理配置资源,不仅可以使工业企业共同分享客源市场,而且还能在旅游产品上形成互补,使青岛工业旅游内容更趋丰富。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全面提升青岛工业旅游的综合竞争力,使其最终成为青岛实施名牌战略的推动器。
引文注释:
(注1)孙长荣,旅游产业持续发展方略,《经营与管理》,2004年03期。
(注2)李冰州、杨剑、陈旭,我国居民旅游消费模型研究,《软科学》,2004年02期。
(注3)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全国推进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的思路,《旅游调研》,2004年第1期。
(注4)刘赵平,关于青岛发展工业旅游及相关情况的调研报告,《旅游调研》,2002年第6期。
(注5)青岛市统计局编,《二零零二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3年2月15日。
参考文献:
1、王起静,市场作用、政府行为与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邓冰,俞曦,吴必虎,旅游产业的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初探,《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6期。
3、龙梅,试论国内旅游产业的整合之路,《经济论坛》,2004年21期。
4、杜江,厉新权,论我国旅游产业功能的转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5、王守初,旅游产业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南方经济》,2004年05期。
旅游产业与旅游消费问题研究——青岛市工业旅游的发展对策(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