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同等重要。
当今人性中不能忽视“利益人”的特点,市场经济交换的实质是利益交换。在泰勒的科学管理时代,对于人的认识是: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其目的在于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因此,人往往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人总是以一种合乎理性的、 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力图用最小的投入取得最满意的报酬;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根据这种关于人的观念,企业必须对员工实施严格的外部监督,同时运用物质刺激手段来强化其积极性。
当然我们不排除其他方式例如精神激励为主的优越性。相应地剖析留人的三种途径———高薪、感情、事业,我们发现,如果忽略了“生存”,也就是薪水问题,任何“事业”都是空中楼阁。但忽视了感情和事业,留人也很困难,因为人毕竟是有事业追求的。
这点,AI公司应该逐步完善它的激励机制,除传统的优秀员工、优秀团队、总裁签发的服务年限奖、总裁晚宴奖等精神激励外,物质激励的比重应该再增大一些,诸如对优秀员工的年度调薪幅度增大些、加大年度员工奖的范围和比例、扩大优秀员工期权的范围和力度等。
(二) 留住核心员工应重视“四靠”
1. 靠事业留人。
人才流动的方向一般都是哪里最能发挥人的潜能,人才就往哪里流动得越多,对于核心人员,往往具备普通员工所不具备的能力,对于事业的向往会比普通员工更高。因此,如果企业有前途、事业喜人,核心员工会更愿意留下。真正意义的人才注重的是自己的成长和发展空间,要留住核心员工,使他们有更大的用武之地, 就得靠事业留人。或许高薪能够一时留住人才,但是事业却能长期留住人才。
因此,AI公司在员工建设上,需要不断地宣传企业的业绩、实力、为经济社会所做的贡献等,让核心员工看到更为美好的企业远景。另外,公司还需要专门成立创新委员会,鼓励大家不断地将创新精神落到实处,创新委员会要定期向公司全员公布创新成果,对于经测评后一致认为可执行的创新计划,公司应给予创新团队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大力支持,从而让员工都能够认识到我们的事业始终是与时俱进的,使大家都能充满激情和热情的不断地为新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2. 靠企业文化留人。
文化力就是竞争力,文化力是凝聚力、环境力、素质力的结合,文化力可形成一个拴住人心的环境。企业必须拥有自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本身必须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同时又有实现想象的机会存在。核心员工在为企业服务的同时,除了工薪等利益之外,更重视追求的是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使自身在企业内部有机会得到再造与升值。
尤其是对并购过来的员工,企业文化需要作出包容性地调整,照顾到新员工的心灵感受,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看待,这需要从企业最高管理者到普通一员都作出调整,特别是管理高层,更应该带头起表率,而不应该每天“躲”在自己办公室里。
2. 靠职业生涯管理留人。
要使每个人都有适合的岗位,有全面的培训,有系统的学习,有整体的关心,给他目标、给他提升、给他机会、给他成才之路。对于核心员工,能力比普通员工更强,为核心员工制定他的职业生涯,这是留住他们的最好方法。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职业的成就感有时可能会比他的生命更为重要。
AI公司虽说这方面有所举措,但需要加强,尤其是对于一些并购过来的核心人才,需要重点对他们进行职业规划,稳定军心,让他们了解到,公司对员工都一视同仁,机会均等,使他们在这个新平台上能够找到更适合自己的位置和发展空间。
3. 靠运用优厚待遇留人。
具体地讲,公司大多数员工都来自外地,在当地发展除了努力工作外,并没有其他的发展优势。他们除了要养家糊口等基本生活保障外,还会有其他方面的一些物质上追求,如:买车,买房,给子女选择教学条件更好的学校读书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经济上的大力支持。然而如果公司给予的薪酬待遇不能够支撑核心员工的这些追求,他们必将会寻找薪酬待遇更好的公司去发展,哪怕辛苦一点他们也愿意。
AI公司实行的是年薪制,每年4月也会进行一次普调,调整幅度一般在5%,其实这个调幅在行业中是比较常见的,在薪酬水平上并没有多大优势。因此,公司在工资普调上,特别是对核心员工的调整幅度上应该做区分对待或直接做适当上调,这样才能对员工具有更好的激励性和吸引力,从而通过提高薪酬待遇来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想法和离职行为。
(三) 留住核心员工要为之提供“平台”
1. 公平竞争的平台。
企业内部的环境对于每一个员工来说都应该是公平的。我们的人才市场市场化程度还不高,企业内部也仅是开展了公开竞争和选拔,而人员评价、工作评价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先进企业相比,我们的差距之一就是缺少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尤其在公司并购之后,被并购的企业核心员工,会本能地认为,到新公司后,会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所以创建公平的竞争环境对于核心员工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人们的不满往往是认知上的不平衡,而不是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最终将导致核心员工的流失,而留下的人也不会因此就获得平衡,如同一个天平,缺失了一方,另一方仍会有不平衡感受产生。
2. 参与社会分工合作的平台。
不少企业在如何留住核心员工上有一个误区,就是要求他们成为企业的附属品,不能朝秦暮楚。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不把人当作一种资源来看待。但人是活化的资源,不是物。尤其是核心员工,个人有多方面的能力,作为社会的一分子,他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应该允许他参与社会的分工与合作。只要遵守职业道德准则,应该允许大家到更广阔的天地去施展才华,毕竟人不是某一个企业所独有的财产。
3. 企业领导能力是提供这些平台的关键。
要想留住优秀核心员工,企业领导的能力非常重要。留人靠环境,更要靠好的领导,领导如果能把人力学运用好,留住核心员工自然不在话下。
首先,领导要有人格魅力,形成同心,整合群力,这样企业的凝聚力就能形成,从而使员工心理上真正形成团队,尤其是核心员工,更愿意辅佐领导。
其次, 领导要激活每一个员工的开发潜力、个人潜力,尤其是核心员工,这样创新力就会显现。
第三,领导要做到修己以安人,只有安人才能留人。要了解核心员工,根据不同情况运用不同对策解决其具体困难和问题。对有棱角、有个性、有特色的人,就要用人所长;对有勇、有谋、有特长的人,要相敬相亲,以贤相待;对有强烈私心的人,则要审慎对待,用其才但更要防其奸,必要时也不要吝惜,免得一条臭鱼搅得一锅腥,请其走人。
当今的企业应该在留人的理念、方法、制度上与时俱进,不断地变革、调整。只有留住企业的“明星”,留住核心员工,企业才能更好地前行。
结束语
必须意识到,在知识经济时代,正像我们无法要求企业为员工提供永久性雇佣保障一样,要求员工对企业长期、无条件地忠诚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因此,企业应该更多地从宏观管理的层面思考核心员工的流动的问题,反思内部管理问题,尤其是公司文化、领导风格、职业生涯管理、员工情况了解、内部沟通等方面,并找到解决核心员工流失的对策。
和谐的员工关系对于企业来讲就像是润滑剂对机器一样,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在起润滑作用,一旦缺乏,企业庞大的机器就无法正常运转。但也要认识到,不管企业做了多少防范措施,还是会有一些核心人员会流动,只要这种人员流动不超出正常比率,便是正常合理的,总而言之,如果企业对于核心员工心中最在乎什么能够做到充分的了解,并将他们在乎的东西尽可能地表达出来、传递过去、落到实处,那么吸引并留住核心员工也便不再令人头痛。对企业来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进内部管理,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最终帮助提升企业的管理决策质量,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总之,人才是企业角逐成败的关键,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人才危机的意识,作好核心员工流失有效控制,采取积极的措施留住核心员工,避免或降低核心员工的流失。
参考文献:
[1] (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6 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 刘青山《知识型员工流失原因初探》经济论坛 2004年11月
[3] (加)弗朗西斯•赫瑞比著《管理知识员工》,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4] (美) 彼得•F•德鲁克等著《知识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哈佛商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5]黄鹤.企业人才危机的成因分析[J].商业研究,2004(6).
[6] 姚裕群《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教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以AI企业为例,论核心人才流失及对策(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