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位与薪酬的对应关系
(2)薪酬等级的确定
将相对价值相近的岗位合并为一级,统一规定一个相应的薪酬待遇,即形成一个薪酬等级,企业可以在岗位归级的基础上组合成若干个薪酬等级。
对于什么是“合适的薪酬等级数量”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具体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情况和政策来决定。工资等级多的话要求对岗位进行相当好的区分,难度比较大,而且等级太多容易造成相邻两个工资等级的交叉重叠,而较少的工资等级则可能无法体现出薪酬分配的激励性作用,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具体来说,在设计薪酬等级数目时需要重点考虑以下要素:
①企业的组织结构(主要指管理层次的多少)。企业的组织结构是金字塔式的,相应的薪酬等级就可以多设置一些;若组织结构式扁平式的,相应的薪酬等级就可以少设置一些。
②区间中值极差、工资区间幅度和相邻等级的重叠程度。
区间中值极差是指不同等级的区间中值之间的等级差异。在企业的薪酬系列变动幅度一定的情况下,中值级差越大,则薪酬等级的数目就越少;中值级差越小,薪酬等级的数目就越少。薪酬等级的区间越大,相应的等级数目就越少,反之亦然。
薪酬区间的重叠度指相邻两个薪资等级的重叠情况,重叠部分意味着在两个相邻薪酬等级中的员工有可能拿到相同的工资机会。重叠度的设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薪资战略及价值取向。相邻薪资等级的重叠度越大,薪资等级数也越多,反之亦然。
在考虑上述要素的基础之上,企业就可以对薪酬等级进行计算了,下面我们介绍计算的方法。
第一种,试算法:假如一个企业的薪酬范围是800——10000元之间,总共设置15个职级,上下两个职级的级差是10%。通过从最低职级开始试算,看最后计算出的最高工资是否和10000元吻合,如不吻合,需要开始调整级差,直到吻合为止。有经验的人力资源经理,一般调整3——4次左右就可以达到要求了。
第二种,通过数学计算法计算薪酬的级数和级差。级差A(百分数)已经确定的话,那么求级数X的公式为:最高工资额=最低工资额×(1+A)X-1 ;若级数B已经确定,那么求级差Y(百分数)的公式为:最高工资额=最低工资额×(1+Y)B-1。用该方法的话,在薪酬等级标准计算出后,需要进行一次舍弃尾数的调整,一般来说工资的尾数可以精确到10元或者5元。经过舍弃尾数的调整后,薪酬等级就可以确定了。
3、宽带薪酬——薪酬制度设计的发展趋势
上述我们介绍了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薪酬制度的两项重要工作。一般来说,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起的薪酬制度,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分层式薪酬结构,该结构的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多,呈金字塔形排列,员工的薪酬水平是随其岗位级别的提高而不断增加的。
另一种是宽泛式薪酬等级结构,此结构的特点是企业包括的薪酬等级少,呈平行型,员工的薪酬水平既可以因其级别的提高而增加,也可以因横向工作的变化而提高。随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发展趋势,宽泛式的薪酬结构可能会越来越成为企业薪酬设计的选择方式。这种宽带式的薪酬设计方式,是对传统的带有大量等级层次的垂直型薪酬结构的一种改进或替代。它最大的特点是与岗位评价后形成的宽带等级结构保持一致,就是减少级别,将原来十几、二十几个级别压缩成几个级别,并且将每个级别对应的薪酬区间扩大,从而形成一个新的薪酬管理系统及操作流程,以便适应当时企业发展规模和新的竞争环境的需要。
结语
本^论文主要对如何将岗位评价合理应用于薪酬制度的设计展开了阐述和探讨,首先对岗位评价的相关理论进行了阐述,为论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指出了现实中我国企业职位型薪酬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以岗位评价为基础建立起合理的薪酬体系的建议,并且运用了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希望本^论文中涉及的基础理论和设计过程中体现的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能为某些企业的薪酬体系的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从而为企业实现目标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当然,由于本人学识和研究角度有限,研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对岗位评价的现有理论研究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如何解决评价结果与目前薪酬制度中的矛盾,以实现企业薪酬制度的平稳过渡、做好与其他制度的有效衔接等问题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中的不足之处和许多仍需研究的问题,本人还将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继续探索和研究的。
注释:
[1][8]范朝倩:国有企业基于岗位评价的薪酬设计理论与实践运用[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第5页第16页。
[2][9]周文,黄宝明,方浩帆:薪酬福利管理[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5年,第56页第80页。
[3]刘昕:薪酬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3页。
[4]姜农娟:岗位薪酬设计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第27页。
[5]第十建设公司工资制度运行管理规定,
[6]黄昱方:如何通过岗位评价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年第12期,第50页。
[7]加里•德斯勒,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32--134页。
[10]2009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岗位评价办法(试行),
参考文献:
1、彭剑锋:《人力资源管理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2、雷蒙德.A.诺伊等著,刘昕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得竞争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版。
3、(美)劳伦斯•克雷曼著,孙非等译:《人力资源管理:获取竞争优势的工具》,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第1版。
4、张建国:《薪酬体系设计》,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版。
5、高艳:《工作分析与职位评价》,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6、刘军胜:《薪酬管理实务手册》,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2版。
7、芮立新:《岗位评价》,中国劳动出版社,1993年第1版。
8、殷焕武,傅美花:《人力资源岗位评价方法的研究与实践》,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第1期。
9、田静静:《基于岗位评价和绩效的宽带薪酬设计》,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9年第6期。
10、郎卫红:《基于岗位评价的薪资方案设计探讨》,现代商业,2010年第9期。
11、张晓东,金桂琴:《强化岗位评价工作,建立公平薪酬制度》,经营与管理,2006年第7期。
岗位评价在薪酬制度设计中的应用(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