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班级活动中,教师把优秀学生作为榜样在全班宣传,这样的榜样更具有模仿性。
平时多注意发现并赞赏那些各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让他们在班队会中介绍自己好的学习习惯、卫生习惯等等,作为其他同学效仿的榜样,以此达到示范目的。
在评比“班级之星”时,让学生陈述自己和同学做得好的和不足的地方,发现并看到其他同学的闪光点,同时意识到自己有哪些做得不好的地方,使他们有目标、有动力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
最后、名人示范。
名人是学生心目中崇拜的偶像,在我们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人故事的课文,如《梅兰芳学艺》《这个规矩不能有》《闻鸡起舞》等,能让学生通过课文了解许多名人的故事,学习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激励和教育学生,让他们以名人为榜样,明确奋斗目标,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捕捉生活事例适时引导,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好奇心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弱,一些言行往往会出人意料,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捕捉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他们的一言一行加以规范。
比如,在课外活动中,发现学生手里拿着树叶、树枝在玩,于是我在上课时,拿着光秃秃的树枝告诉学生,我听到树枝在“呜呜”地哭,你们听到了吗?那么,树枝为什在哭?学生十分好奇,树枝还会哭呀?“是的,它哭着告诉我,她离开了妈妈。
他还告诉我,它再也不能为我们挡风遮雨、乘凉了,它非常的伤心。
同学们,摘叶子,折枝条使它们受到伤害,它们能不难过吗?那你们摘过树叶、折过枝条吗?”一阵沉默后,我让学生就这一件事件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去做?”讨论中,学生明白了花草也是有生命的,大家要爱护它们,从而规范了学生的行为。
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抓住机遇,适时引导,从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三、循序渐进,养成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和特点出发,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出不同内容的卫生习惯要求。
如低年级一般要求学生服装整洁,书包干净,不留长发和长指甲,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乱扔垃圾。
把培养卫生习惯的目的意义讲清楚,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分清轻重缓急,循序渐进地加以培养。
任何事情都要讲究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习惯的培养也如此,正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步形成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养成,所以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全,而应有计划地一步一步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逐步形成。
在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中,也会出现进程受挫的情况,如有的学生一直原地踏步,进步甚微,有的学生有点进步后又有些回头的迹象,但教师要看到学生身上一天天、一点点的进步,不断进行鼓励,不可稍有不慎,先劈头盖脸一顿批评,这样才能最终养成良德的习惯。
四、家校合作,深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让孩子始终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家庭的作用不可忽略。
有些孩子,在家中和在学校是完全不同的表现。
家庭作为儿童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但父母及家庭血缘关系的影响,使家庭教育更具有亲和性与权威性,同时也具有先入性、基础性的特点;家庭教育与儿童的成长同步,使家庭教育带有持续性与稳定性的特点;另外,家庭教育以言传身教、情境影响为主,更具有感染性和潜移默化的特点,在儿童的教育中起重要作用。
对此,我利用电话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希望家长能配合老师的工作,共同将孩子培养成人。
把“做人、做事、学习”的正确习惯的培养融入平常的教学、活动、生活中。
持之以恒,自然成习惯。
我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
五、表扬激励,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及鼓励,这对好习惯的形成和形成良好风气具有重要作用。
而班级、学校、社会形成了良好的风气,就会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实践证明,表扬激励道德行为比抓住缺点以及批评效果要好得多。
但当学生违反了公德,则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恰如其分地批评并及时进行劝导。
在教育教学中让我们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指责,让我们的孩子真正感到“学习的快乐!”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使之在学生的心中根深蒂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