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是由需要产生的,有需要就没有动机。人到底有哪些需要呢,我介绍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又是分层次的,最底层是生理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才有动力促进高一层次的需要的产生和发展。而认的冬季根据其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又是各不相同的,最初的需求是胜利的需求,人为了活下去,必须去满足吃、喝、穿、住等基本需要,这是人最本能的需要。在满足了吃穿之后,人追寻的便是安全感,人需要稳定的生活、工作与保障,趋利避害几乎是每个人的本能行为。而更高层次的行为便是社交需要。现在的中国绝大数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得到满足的,还有一些极少的地方吃不饱,穿不暖,没地方住。在这样的地方教育是没法改变的,因为人不可能还么有满足生理需要就去追求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政府的帮助应该体现在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而不是什么在精神层面做文章,依靠简单的支教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马斯洛认为,婴儿是事情的需要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而后产生安全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如果婴儿时期没有满足生理需要,会给婴儿的一生产生极大的影响,长大后可能产生更强烈的生理需要而忽视其他需要的发展。稍大一点的儿童有安全的需要和归属感与爱的需要刚出生的孩子应该是不会知道什么害怕的,后来开始害怕一些东西,特别害怕失去父母,开始渴望父母的爱。这时候父母如果对孩子说,不要他了,对儿童产生巨大的打击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如果这个阶段父母离异对小孩的影响相当大。这个阶段的儿童一定要满足他的爱与被爱的需要。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爱与归属感的需要不占主要优势,开始就有强烈的尊重需要,我们此时的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孩子,让她们勇敢的表达自己,指出她们的错误,原谅她们的错误。小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看,开始产生叛逆心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给了我们关于人的动机的一个模型。但是,事实上人类的心理活动往往是异常复杂的。这样简单的一个模型,还不足以解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根据普通心理学的理论,人们获得信息的手段是通过感觉和知觉。感觉是人们获得外界事物特征的方式。而知觉则是我们对由感觉获得的信息而组成的整体认识。所以有时候大人不理解小孩的一些举动,不是小孩不想听大人的话实在是生理的需要无法控制,由于对教育规律,心理规律的无知,产生冲突,甚至酿成悲剧。成年以后,就到我这个年龄的阶段,不再那么叛逆,开始想办法自我价值的实现,开始仔细的思考,哪些东西是自己一生追求的,心理变的十分稳重,这个时期创造力是最发达时,有丰富的经验,稳定的心态,成熟的思维,是一个人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青年朋友一定要珍惜啊,到了老年你会发现做很多事情都都是力不能及的。
三:动机
心理家认为个人从事行为的动力取决于目标的行为价值以及他对目标可能性的期望。如果活动比较容易,目标价值比较高。活动的动机就比较强。反之,就比较弱。学习是肯定需要一定的动机的,每个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不同的。关于动机理论,认知理论还有一种解释,一个人在完成一个重要工作以后,无论成败,都会从能力、努力程度、运气、身心状况、外部环境等几个方面进行归因。这种理论又把影响因素归纳为三个维度,稳定和不稳定,内部和外部,可控和不可控。维纳认为,一般来说,把行为失败归因为外部和不可控因素,会降
低个体的行为动机,而把行为的动机归因为内部和可控因素会增强个体的行为动机。
在经过一学期对心理学的学习之后,我逐渐发现想要了解自己其实并不难,除了要做一个冷静的现实主义者,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首先要学会欣赏自己,无论你是参天大树,还是一颗小草,自我认同才可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其次要学会善待自己在气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个僻静处宣泄宣泄,不要让那些无名之火伤身:第三就是在忧伤时心疼一下自己,找一些自己可以信赖的朋友,诉说诉说,让阳光复现:第四在疲劳是要心疼一下自己美美的睡上一觉,人不过是血肉之躯,经不住太多风霜血雨。
在渐渐了解自己以后,我发现以前自己总是怨天尤人,不仅如此,还喜欢把一些小事考虑的太过复杂。学习了心理学之后,我学会了宽容与忍耐。
我的性格与为人处世的方式发生的一些变化,开始学会如何去关心他人,处理事情时开始考虑的周到些,逐渐开始观察,了解一些朋友心情、情绪的变化,并力所能及的给予一些心理上的疏导,和言语上的安慰,以缓解轻度心理上的问题,也许这些小事不值得一提,但从小的行为上的改变,可以看到心理学对我的影响,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心理学的学习不但让我在文化知识上得到充实,而且在如何与人沟通交流的方面得到了提升,自身修养进步了不少,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进步着,不断成长着。范围很感谢我们的老师与我们的同学,是他们让我懂得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