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而对话则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主要途径。学生能从教师的语言中了解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提问的意图、思考的方向等等。在问题提出之前教师应该检查提出的问题中是否存在学生不认识的字或者不能理解的词语。学生不认识或者不能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通过同义词转换的方式,将其转换成学生能够理解的词语,或者向学生解释这一词语的意思,并为学生不认识的词语标上拼音,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低龄学段,如“小花本来有3个苹果,现在又从树上摘了5个苹果,请问小花现在有几个苹果?”,提问中的 “摘”字,一年级的学生尚未掌握,需要教师标注拼音并对其进行解释。在提问的问题表述方面,教师应该明确提问的目的,根据提问的目的进行提问,避免因为目的不明确而导致的提问内容与提出的问题之间存在偏差,从而导致提问的失误。如:发现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这两种图形面积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发现两者的关系是提问的目的。同时需要找出这两者的关系是什么,明确提问的目的。一个平行四边形能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就是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针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中的“关键词”(一个、两个完全一样的)对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进行提问。这种提问的方式适用于许多教学内容的提问。
三、关心学生,重视过程
教育观念在改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变得更注重于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问题的答案。教师提问也应该随之改变,教师更加关注如何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师提问的开展,在进行问题设计之前,教师可以在班级进行一些简单的调查,调查可以以谈话的形式进行开展,同时也能通过“提前设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对那些问题感兴趣。问题的设计的关注点应该是学生,以学生的兴趣点提出学生感兴趣的提问。调查的结果能够为问题的设计提供很好的依据。提问出的问题是学生想要了解的,但在学生对问题进行回答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加关注于学生在回答提问过程中遇见的疑惑以及其他新的发现。在学生回答错误或者不够全面时,教师可以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你在哪里出现了问题?”等问题(情感作用),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再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鼓励启发,像治病吃药一样,要对症下药。而当学生正确、全面的回答出问题时,教师可以将评价的时间交给回答问题的学生,让回答问题的学生分享思考的过程,其他同学会有意识的将自己的思路与他人的思路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
四、总结
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试图通过提问建立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发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性学习。如果教师的问题设置不当或提问方式不当,这可能使得教学活动的变得无效。本文结合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对小学数学新授课教师提问情况进行探讨,分析提问环节现存的问题,为小学数学教师在新授课上如何提问提出具体策略,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开展新授课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