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交往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经历了从口头传播到大众传播的过程。也赋予了恋爱方式多元化的时代特点:有的自由恋爱交往;有的通过学校或者单位组织的交友活动相恋;有的通过社交网络认识,新兴的相亲网站和电视相亲节目也占到了一定比例,多元化的交往方式扩大了当代青年的恋爱空间,青年们逐渐告别传统,走近网络鹊桥。 2.青年群体的择偶标准更加务实,更加物质化 择偶标准是择偶的条件和依据,直接关系到恋爱婚姻的成败。择偶标准在我国上世纪50~60年代偏重于人的身份与出身,在70年代偏重于人的职业和城市户口,在80年初金钱与财产。这从某种程度上相对吻合地反映出人们择偶标准的时代变迁。 马克思主义认为,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客观基础和共同生活理想,在各自心中形成的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真正终生伴侣的最强烈的感情。尽管当代青年在理论上仍然接受“爱情基础”的观点,但在实际择偶中日趋物质化、功利化也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北京的平面模特马诺,因其在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中“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大胆、犀利的言论而迅速在网络上蹿红,被网友们称作“拜金女”。便是当代部分青年群体的爱情观日趋物质的真实写照:面包重于爱情,只要对方有足够的物质基础就足够。 3.随着中西文化的深入交流,两性观念更加开放 儒家讲“发乎情,止乎礼”就是这个道理。比如一个男人,他对一个女性欣赏,这是感情问题,这是“发乎情”,很自然的;但是怎么处理,却是一个理性问题,儒家赞成“止乎礼”。但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加快和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当代青年的性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性开放程度明显增大。根据2014年中央机关刊物《求是》的直属杂志《小康》发布“中国人性健康感受”报告,与1994年相比,2012年国人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提高了30%,达到了71.4%。从调查数据来看,在对于婚姻与性关系的态度上,仅有15.26%的人认为,婚前性行为不道德,要“坚决反对”;12.77%的人虽认为婚前性行为不道德,但可以“理解”;32.68%的人则认为,只要真心相爱,婚前性行为无需指责;还有28.83%的人把婚前性行为划入了“个人隐私”的领域。这些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青年对于婚前性行为、婚前同居、同性恋以及配偶有婚前性行为的接受程度较高,两性观念比较开放。 4.随着社会压力的加剧,婚姻态度呈现多种衍生形态
青年群体婚恋观的影响因素及分析(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压力现状及.. | 下一篇:心理治疗中叙事隐喻对话的应用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青年 群体 婚恋 影响 因素 分析 | 2020-05-29 08:37:45【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