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年,政府致力于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目前仍处于高度一元化社会管理模式向多元主体协作治理模式转型时期,政府与社会关系调整仍未到位,政府福利职能统揽有余而统筹不足。具体体现在:社会福利仍呈行政推动为主,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推动,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不够。社会自治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不足,社会风险化解机制不够完善,行政控制仍是常用的社会管理手段。非政府组织的行政化倾向严重,自治机制仍有待健全。民间福利资源组织动员形式单一,资源整合不足,能动性不够。福利事业单位的运行机制仍较僵化,依主要依赖政府资源,市场活力不足,等等。但与此同时社会福利领域统筹能力相对不足。具体体现在:社会保障呈城乡二元状态,重城镇,轻农村,先城镇,后农村。社会福利事业地区发展不平衡,东部与西部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不同区域间在资金投入、管理水平、服务质量等方面相差甚远。福利项目基本上是单项推行,项目间统筹整合不足,如医疗保险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三改不同步,低保政策与就业促进政策不完全配套等。社会保险统筹层次较低,各统筹地区分而治之,保险基金较为分散,妨碍基金的集中管理,基金流失风险增大,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不强。社会保险关系不能有效转移续接,导致农民工的保障权益中断。社会福利行政分散在若干职能部门,如民政部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卫生部门等,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导致协调配合不畅,职能交叉、相互拖诿等现象普遍,行政效率有待提高。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乡二元福利体制略有改观,但农村的贫困人口规模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缴费能力低等因素必将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性。
(二)政府在社会福利领域投入力度不够,民间资源有待激活
近几年我国社会福利领域投入有了大幅度增长。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福利行政领域进行了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社会福利市场化、政府购买服务、契约外包等形式,多种形式经营有助于激活福利资源。但同时我们要看到,由于政府扶持支持的力度不够,机制未完全理顺,民间福利资源未完全激活,导致福利资金的严重短缺,福利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据调查,全国现有1400万左右的老年人要求进入福利机构养老,占老年人口总数的11%以上,而各类福利机构中能够提供的老年人床位不到全国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的5%一7%的机构供养比例相比,差距较大。投人不足,资源匮乏导致福利事业单总最不足,设施设备陈旧落后,服务质量较差,生存较艰难。
(三)公民社会发展不够充分,社会自我组织能力有待强化
培育并形成公民社会,是政府社会福利行政的主要目标。现代公民社会是一种完整的、有意识的、被充分组织起来的社会,处在社会的自觉状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公民社会取代自然社会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公民社会所遵循的多元化、民主化、独立性等基本要义迄今止在我国仍没有得到很好的遵循与贯彻。中国市民社会的构建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培育渐进发展起来的,选择的一条以政府培育即自上而下的路径为主,以市场经济拉动和民间力量的自然生长为辅的生长路径。尽管近二十年,中国民间组织有很大程度的发展,有学者估计各式各类的社团约有五十万个,但大多为经济类社团,其中有少部分为公益倡导社团,其功能仅局限在扶贫、环保、医疗卫生等领域。民间公益性社团设置门槛较高,筹资渠道单一,运营体制不畅,其成长发育空间受限。
(四)社会行政立法滞后
建立健全社会福利制度,关键是要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法制手段。近年来,中国也进行了社会福利立法,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目前社会福利管理直接建立在政府强大的行政推动上,往往是政策先行,法规严重滞后。社会保险法、社会福利法、社会救助法等均未出台。许多已出台的法律条例,过于粗糙,可操作性差。地方出台的福利法规科学性、前瞻性都不足,各地一套,五花八门,不利于政策整合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因此,加强社会行政立法成为当务之急。
(五)社会工作行政的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
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工作是一种政府负全责的、行政性的、非专业性、封闭性的社会工作,从业人员多为“老民政”、军队转业人员等,其工作热情有余但专业手法不足。改革开放后,我们逐步引进社会工作专业及介入方法,目前社会工作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有二百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专业,每年培养社会工作毕业生近万人,初步开展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工作,上海、广东等省市在社区管理、社会救助等领域配备了专业社会工作者。但总体来看,我国社会工作现状还不能适应和谐社会的要求,专业社工还没有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缺少社会工作专业技术职务序列,缺少应有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设置,专业人才流失现象较突出,现有社会工作存在着行政化倾向明显而专业化不足特征。
三、完善我国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对策建议
行政体制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包括了行政机关的设置、权力的划分及运行等内容。相应地,社会工作行政体制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民众共同参与建构的、实施专业化社会福利服务的制度化的架构,它包括了政治制度、福利体系、组织体系等内容。2011 年 10 月,中央 18 个部门和组织联署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颁布实施,对于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起到极大推动作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辅导读本,2011)。结合《意见》精神,提出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工作行政体制的如下建议:
(一)构建与完善社会工作行政体制,奠定良好社会工作行政机制运行土壤
1.社会福利政策体系方面
社会工作行政主要是社会福利政策的实施过程,其前提是要有能反映时代变化的、能回应社会民众需要的、完善的社会福利政策。从福利制度角度看,中国正由补救性的剩余型福利制度向发展性的普惠型福利制度转变,至少处于剩余型和普惠型相结合的“混合型”福利制度阶段。由于社会发展变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的增多和加剧,以及人们需求的多样化、复杂化,社会福利政策除了要继续关注传统社会弱势人群物质方面需求满足之外,更要关注人们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的满足,在此背景下,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以及社会工作行政便有了快速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纵观当前的社会政策和社会立法现状可以发现,社会福利政策体系建设并没有很好回应社会的这一变化,尤其是在回应社会各类人群服务需求的政策制定方面,还几乎处于政策空白或是刚刚起步阶段。因此,需要加强调研,先在已有机构或已有项目开展的服务领域中总结经验,形成可以推广的服务模式与标准,并通过相关程序上升为社会政策,使社会工作服务和社会工作行政活动真正有法可依,有政策可循。
2.社会工作组织体系方面
社会工作行政的涵义及其机制的思考——基于社会工作行政体制视角(四)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