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政府网站对实现行政权力监督电子化的意义(三)
及其他政府管理部门提供更简便、快速与便宜公共服务。其服务范围包括:提供信息咨询、提供与各类机构的合作,实行一般申请程序、办理促进项目、实施采购计划、实施行政监督等。联邦政府的门户网站www.bund.de连通了所有联邦部门,非常有利人们找到政府机构的网址、地址、联系方式和其他特殊信息。打开网站,人们不仅可以得知政府首脑的行踪,读到政府要员最新的公开言论,还可以查阅所有的公开文件,可以查阅到各部门的最新信息及与该部门有关的法律条文。
以政府网站为平台的电子行政监督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将其作为“确保权力正确行使”的前提和条件;并在“原四化”(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建设中增加了“信息化”。电子政务的发展推动了政府工作方式的变革,由集中权威方式走向分权民主方式,捍卫效率和民主,是信息化潮流下的政府形态之一。作为电子政务的载体,政府网站是政府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平台,是公众利用政府信息和服务的入口,也是加速政治民主化得重要手段。政府网站最大的特点就是快捷,政府部门通过政府网站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公众通过政府网站可以迅速的获取相关的政府部门的政务信息和业务应用,同时公众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政府实现互动。
电子行政监督的含义
目前对于电子行政监督的定义尚不明确,本文所说的电子行政监督是指,享有监督权力的客体在电子政务的环境下,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信息平台,利用电子政务理论特别是相关技术对公共权力的执行者的行政行为进行检查和督促的总称。
我国目前权力监督不力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监督信息不能充分准确的到达监督主体,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导致人民群众和其他监督主体的知情权得不到充分保障。因此,通过建设政府网站来实现政务信息的公开会大大提高行政权力监督的效率。已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充分说明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通过充分的信息公开,有利于提高权力运作的透明度,加强人民群众和社会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预防和减少腐败行为的滋生蔓延。政务信息的公开有利于监督主体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从而加强我国的监督机制。
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公众监督制度是民主社会得以实现和良好运作的主要因素,健全有效的公共监督制度,体现了一个国家政治文明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其政治发展能力的可持续性。以政府网站为依托的电子行政制度为公众监督提供了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切实保障我国监督形式的多样化和有效性的实现。
电子行政监督的现实意义
相较于传统的权力监督方式,以政府网站为平台的电子行政监督表现出很大的优势,为我国权力监督体制带来新鲜的血液。
电子行政监督的他律性。与传统行政监督强调官员自身监督不同的是,电子行政监督主要是强调他律性监督,具体说来,就是将掌握公共权利的官员置于公众的视野之下,并利用电子技术保证这一监督的有效实施。
电子行政监督手段的科学性。与传统行政监督的最大区别在于,电子行政监督主要网络技术平台和电子政务技术对公共权利操作者的行政行为进行“无缝隙监督”。通过电子政务技术完善我国的政务公开制度,力求行政机关向社会公开除机密以外的文件。增强行政工作的透明度,在网上尽可能的建立起类似于市长信箱的双向讨论,投票的反馈区,以获得更多的监督渠道。
在传统行政监督主体的基础上,电子行政监督主体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的监督作用。尽管传统行政监督也强调公众的监督作用,但通过无处不在的网络技术平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提供了最现实、最有效、最便捷的监督途径。
电子行政监督客体的广泛性。与传统行政监督客体注重具体行政行为而漠视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不同,电子行政监督不仅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监督,同时更加注重对抽象行政行为的监督。这样的电子行政监督并非理论上的空洞设想,而是基于日渐成熟和广泛应用的电子政务技术的应用和推广而提出的,具体很强的现实可操作性。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成熟,为公众的意思表达提供了可行性平台。这样的设想在中国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例如新修订的《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就是在广泛征求公众意见之后的最终结果。这是中国民
论政府网站对实现行政权力监督电子化的意义(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