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负担过重的原因与对策的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收入差距的加大,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既要考虑到农村的建设和粮价的稳定,又要考虑到农民收入的增加,标本兼治的解决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字 农民 负担重 原因 对策
农业乃是国家之本,粮稳则国稳,粮缺则国崩,农业对国家的重要意义已经不需赘述。中国是农业大国,近些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农民收入的增加,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这就是农民的负担过重,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身上的负担大幅的减少,但是随之而来的新时期农民负担重问题应运而生。
近些年来国内的种植方式为掠夺式的种植,中国13亿人的吃饭问题可不是那么好解决的,要高产就要让植物多吸收养分,可是土地中的养分是几千万年积累下来的,为了短期的粮食需求,大大的伤害了土地,致使土地的含养量下降,沙化严重,从而使我们的耕地减少。土地贫瘠了,可是掠夺还没有结束,没有肥料就施加化肥,可是化肥的养分和土地自带的养分是不能比较的,这样植物每年吸收的养分不足,减产,这样农民又继续施加大量肥料,如此这般对土地的投资每年都增加不少,肥料,农药,一年比一年使用的多,这带来的是费用的增加,可是这还不算完,今年用了,明年还要用,而且要更多,直到土地“死亡”废弃掉,每年越来越多的土地肥料的投资这就是负担重的新的一种方式。
国家最近几年提升了对农村生产能力的政策投资,这使得我国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成绩是喜人的,但是这样政策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农民生产力的提高与国家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同步的,但是最近几年农村生产能力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看,我国的农村生产力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速度。发达国家的农业是有补贴的,没种之前发津贴,种植过程中发津贴,粮食生产下来,国家保护粮价。而中国就直接把农业放到了市场上,让市场为导向直接改良影响农业,随让有一些政策上的保护,但是这是远远不够的,由于我国生产能力的不高,使得我国人均粮食产量很低,浪费劳动力,每亩的成本很高,使得粮食的制造成本的高昂,在市场上受供求关系的影响,我国的粮食直接在市场上流通使得粮食的价格波动严重,经常使得农民入不敷出,粮食制造高昂的成本,国家补贴力度不够、市场引导不正确也是新时期农民负担重的一种。
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的由生产任务承担者对其生产成果负责并按产量或产值计算劳动报酬的一种生产责任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时期,文化大革命中遭批判禁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得到恢复并获得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确实是一个经典的土地分配政策,也使我们从贫困走向温饱,但是随着我们吃饱了饭,这个让我们自豪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诸多让我们困扰的问题,土地的零零碎碎难以使用大型机械作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农民由于信息的落后种植的作物常常变成供过于求,造成粮价市场的不稳定,这样外出打工的农民多了,但是土地不能闲置,土地转包,这就让真正愿意和有能力种植的人生产成本变高,造成土地资源的不合理使用。每家每户一小块土地,各种各地,各理各田,造成信息的封闭,产品结构的不合理,这也是种植成本上升的一个原因,联产承包责任制从最开始的农民救星,到现在制约农业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个讽刺,小片土地种植成本的上升,这也是新时期农民负担重的一个表现。农户土地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益低下。自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土地基本上按现有人口平均分配,把整块土地分割成许多小块分户经营,田埂、沟堰占了不少耕地。由于耕地面积狭小,农民还在沿用传统手工劳动工具,机械化大生产既不合算,也不可能。这既不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不利于分工的发展,更不利于农业技术的进步。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使中国农村经济带有浓厚的小农经济色彩,使我国农业生产长期滞留在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阶段,导致农产品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率低下。随着中国加入WTO,外国农产品凭借其价格优势大举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农业将由于自身的低效率而受到强烈冲击,农业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与效率的提高。家庭承包责任制对土地使用权的划分,使农民对所承包的土地产生了恋土情节,农民不仅把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解决生活资料的来源,而且当作应付从事不稳定的非农产业带来的风险的一种手段。加上土地对农民的就业保障、生活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