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乡镇政府机构改革研究
^论文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日渐完善,以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政府提出的更高要求,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都在不断地精简机构,转变职能。作为我国最低层的政府组织——乡镇,如何进行变革,使之与国际行政改革的大趋势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相适应,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论文关键词: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一、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和现状分析
(一)乡镇政府的职能定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而在乡镇体制改革方面却没有实质性进展,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乡镇政府所处的地位决定了其“角色”难当。
一是从党、政、人大机构的设置来看。乡镇政府、党委、乡镇人大按其职级来说,都是同等职级的。但从工作实际看,乡镇政府既要接受乡镇党委的领导,也要执行乡镇人大的各项决议。从决策的机制看,乡镇党委是乡镇的决策主体,它决定着乡镇的重大问题。
二是从行使的职能来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有1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并实行乡镇长负责制)。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乡镇党委有6项主要职能。而在职能的实际行使当中问题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职能行使的越位;另一方面是职能行使的缺位;再一方面就是职能行使的错位。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职能界定模糊不清;二是党政职责不分;三是乡镇人大地位不高。
三是在县与乡的关系上,条块关系不顺,事权划分不清,存在着责、权、利不相统一的问题。县里管事、乡镇干活,乡镇政府有责无权的状况,制约了乡镇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乡镇政府现状分析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目前我国乡镇政府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乡镇政府职责权限不清
乡镇政府与县政府的各职能部门设在乡镇的分支机构,在管理权上的权力和分配不清。有关部门在乡镇的派出机构达十多个,占整个乡镇的70%左右,而且大多掌握着一些有利可图的职权。如公安、地税、国税、工商、电力、土地、水利、兽医、广播电视、卫生院、防保所、交通、中学、小学、财政等在乡镇均有派出机构(由乡镇管理的只有农业农机、农村经济、计划生育、村镇建设、文化),这些机构都以乡镇为工作对象,在行政上虽明确是双重领导,但是,除党团关系在乡镇外,其它的人、财、物的权力和业务管理权都在上级部门,乡镇无权过问。结果造成政出多门,多个中心,难以形成合力。2、乡镇财政困难,经费缺乏保障 现在乡镇财政困难,债务沉重是一件非常严重的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过去脱离实际地搞了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或“政绩工程”,由此背上沉重的工程欠款。二是盲目加快乡镇企业发展,留下了大量企业贷款或工人的集资款和一些“夕阳企业”。三是由于资金紧缺,为了维持学校正常运转和进行学校各项建设,一些乡镇学校一般都采取了向各学生家长借款维持运转的作法,现在这种借款政策取消后,为乡镇留下了一笔可观的亟待偿还的债务。四是乡镇机关事业为了维持生计搞的一些贷款,以及一些办实体摘的一些贷款担保等等。这种状况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了乡镇政府运转难、保稳定难,政府在群众中的可信度越来越低。由于政府困难,致使政府对教育、农业等方面的投入越来越少,造成了农民增收越来越难,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有所降低。3、乡镇数量多、规模小
乡镇数量多、规模小,管理职能不齐全,乡镇政府特别是山区乡镇在履行政府职能方面存在着“缺位”、“错位”和“越位”等问题,中心镇功能不强等问题日益突出,山区空壳村数量众多。行政管理成本高、项目重复建设等问题日益突出。这种乡镇“低小散”状况已经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也造成了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
4、乡镇政府机构和人员膨胀
目前我国乡镇发展中还存在农民负担问题仍然严峻、乡镇机构和人员膨胀、乡镇财政危机等突出矛盾和问题。据新华社电(记者李薇薇)2008年5月3日发布的中国乡镇发展报告指出,据有关部门对我国1020个有代表性乡镇的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