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劳动保障、社会福利等制度的失衡。城里人一落地,就受到特别的呵护,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葬,样样都有保障,而农民不仅得不到这些厚爱,而且还要为此作出很大的牺牲,以保障城市的发展,于是出现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
3、政治资源分配制度某些方面的不合理。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专家胡鞍钢教授曾指出:全国人大代表名额的分配上,就存在严重歧视农村人口的现象。每96万农村人口才轮上一名代表,而每26万城镇人口就产生一名代表,各地区代表的比例差异也十分明显,十二个农业大省的人大代表的比例就很低。[4]因此,两会期间,代表农民心声的呼声就不是很有份量。即使有人疾呼,在不同阶层利益权衡时,农业也就成了“口头农业”1995年3月1日,《经济时报》社论就说了这样的话,“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片加强声中削弱,农民的收入在大声疾呼中降低,农业生产资料在一片限价中涨价”。
4、村民自治组织不健全。乡、村两级组织,是农村基层组织,直接管理着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随着乡、村财政的吃紧,乡、村管理者为自身利益而疏远了与群众的关系,群众利益时有受损,甚至连生命都受到伤害。在此情况下,村民自治组织无法建立和发展起来,农民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人心自危,农村发展从根本上受挫。
(三)农村发展的文化体制障碍
1、“排斥农村”的文化产业悄然兴起,忽视了农村文化的发展。目前,我国文化产业的产值已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0%,文化产业已成为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也是大势所趋。上海、浙江、湖南等一些省市都把文化产业列入“十五”期间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然而,农村能真正享受到文化的熏陶吗?农村与城市相比,明显处于弱势:一是居住环境不集中,网络建设所需成本大;二是居住的人口大多是“38、61、99”,对文化的需求滞后。文化产业兴起后,业主为各自利益而不愿往穷乡僻壤投资,农村也就与高尚、高雅的文化无缘,农村的发展自然滞后于社会发展。
2、现行农村教育的不合理。城里的教育丰富多彩,颇有生机。而农村由于条件的限制,仍然停留在古老简朴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上,谈不上素质教育。农村教育的弊端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耗时不合理。14年的学习生涯后(幼儿班1年、学前班1年、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才跨入大学,才涉及到专业技能知识的学习。二是“基础课”设置不合理。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大课堂,以前就有城市知识青年下乡锻炼、学习。如今,农村的学生也很少有劳动技能培训课,就是有也被打扫学校卫生等方式替代。三是农村义务教育落实不合理。农村义务教育本意是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素质,实际情况却是“有钱的孩子有书读,无钱的孩子去看牛”。
二、促进农村发展的经济体制创新
(一)在体制上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城乡分治,一国两策”已经把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拉大了,“剪刀差”进一步剥夺了农业积累,改革的重心移向城市后,各种政策资源朝城市倾斜,广大的农村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尽管国家近几年对农业有所补贴,但也只是杯水车薪,农村已是元气大伤,需要大补。因此,需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政策资源要为解决“三农”问题而有所倾斜,尤其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比如日本,在工业化搞起来以后,就反哺农业,用农业机械等现代化生产资料武装农业,解决了农业问题;给农业生产以各种补贴,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价格,使农民富裕起来,解决了农民问题;国家财政向农村投资,进行大规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筑道路,建设农村水利、电力、通讯、电视、环境等,逐步消除城乡差别,使城乡一体化,解决了农村问题。美欧等发达国家也是如此。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国的工业也是在农业的基础上搞起来的。而“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5]财政部长金人庆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城市要反哺农村,工业要反哺农业。2004年和2005年中央1号文件,都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各项支农利农政策的贯彻落实下,只要全民齐心协力,城乡发展这盘棋是能盘活的,城乡经济一体化是能逐步实现的。
(二)创新农村财务管理,完善农村财政制度 “三农”问题研究6(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