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壮大农村经济。发展壮大农村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收的根本出路。目前农民贷款难、乡镇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现象比较突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在于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进一步深化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农村金融改革要着眼于两个目标:加强和改善金融服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要求我们在三个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能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体系,形成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和合作金融共同发挥作用的农村金融体系;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重点明确:产权关系和管理责任,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机制;完善农村金融财务政策,通过贴息、减税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向农村贷款,增加对农村的资金供给。
2、深化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缓解财政供给压力。机构庞大,财政供养过度,是目前农村财政困难形成的重要原因。现在有少数地方存在“食之者众,生之者寡”,“养民之道,贵在省官为先”。在当代200多个国家中,大多数国家设置是三级政府,而我国机构层次多,又都是叠床架屋分工细,人浮于事。就拿乡镇来说,除(党委、政府、纪检、人大、政协、武装部)“全套班子”外,还有“七所八站”机构设置一应俱全。另一方面,财政供养人员过多。据有关部门统计,1987年的官民比例为67比1,1994年为40比1,远远高于我国西汉时期7945比1的比例。为节约行政成本,要大力推进“三项”改革,“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官;深化村级管理改革,并村并组,削减领导职数。
3、健全民主理财制度,加强村级财务监督。在财政体制欠完善的情况下,农村有限的财政资金如果不能统筹安排在刀刃上,就会导致财力资源浪费。因此,很有必要健全村民民主理财制,让村民直接或间接管理财务;把财政工作纳入领导干部任期考核责任目标,使其对“上”负责,对“下”也负责,给老百姓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强化民众对财务的监督和管理,对经费的收入与支出,都要有预算和论证,以防盲目投资,逐步实现财政运行体制的良性循环,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三)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健全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政策
1、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是农村政策的基石,是农村经营制度的基础,也是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长期稳定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民的根本利益。农业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既是农业生产的特殊规律决定的,也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规律决定的。从世界上看,发达国家农业几乎都是家庭经营。这说明,家庭经营能够容纳不同水平的农业生产力。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核心是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这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力,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现在农户是市场主体,家庭经营是双层经营的基础层次,制度创新必须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确定农民的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民吃“定心丸”,鼓励农民改造土地,大胆投资经营土地;同时保证农民对承包的土地有自主的使用权、受益权和流转权。这是保证农村改革坚持市场取向的根本问题。
2、支持、鼓励和引导农民之间的土地使用权流转。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水平提高,“耕者有其田”不再是农民的期盼,离乡进城务工、经商或投资办企业已是农民发家致富的新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民务工经商的增多,一些地方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民出现了流转土地的愿望。这是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必然要出现的趋势。要适应这种趋势,积极加以引导。由于目前农民的承包地承担着双重功能,既是农民的生产资料,也是农民的社会保障,引导土地流转,扩大经营规模不能急于求成。在土地流转中要特别强调尊重农民意愿,维护农民的利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党和政府要鼓励“种田能手”大规模发展农业,以打造拳头产品、发展支柱产业,起能手示范作用、开特色农业先河。
3、把家庭承包经营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可行而又富有成效的创新。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公司+农户,包括龙头企业+农户,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农户等形式,实现千家万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龙头企业一头连接市场,一头连接农户,通过订单组织生产。企业主要发展加工、销售,提供种苗、技术、饲料等服务,带动农民搞区域化种植和规模化养殖。由此形成小农户、大基地,小规模、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产生新型的规模经济,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很多地方的实践证明,实行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促进农业走向规模化、市场化进而走向现代化的—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只要发挥农村社区集体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作用,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就会形成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新格局。
(四)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完善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制度
我国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国民经济体系,2004年二、三产业已经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85%以上,农业降到了15%以下,经济总量以达13.65万亿元,财政收入2.63万亿元。过去我们靠农业支持国家的工业化,支持城市的发展,现在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阶段了。随着国家财力增加、政府职能转变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国家有条件逐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增加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投入,对农业实行一定的保护政策,建立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用好绿箱政策,用足黄箱政策”。第一,增加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包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由于近年来有些乡村经济萧条,农业前景暗淡,农民增收困难,导致农村劳动力盲目和无奈流出很多,这些乡村驻扎的仅仅是“38、61、99部队”。如此状况,使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缺乏应有的劳动力和资金,许多乡村沟渠不畅通、排灌难到位,在风云变幻的时代,又难以偶遇风调雨顺的丰收年,农民增收更是困难。第二,加大农业公共服务投入。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植物病虫害防治和动物检疫防疫体系,帮助农民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第三,增加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包括生产环节补贴、运输环节补贴等,降低农民的生产流通成本。第四,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我们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农村的扶贫问题,把扶贫开发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实现小康的—项重大措施。要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和扩大以工代赈的规模,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三农”问题研究6(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