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试行12年义务教育,变地方财政办义务教育为中央财政办义务教育。这对减轻农民负担,培养农村人才,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农村小康具有长远意义。
(二)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制度保证
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是我们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劳动力成本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人力资源数量高而质量偏低,也不利于我们的市场竞争。目前,广大农村劳动力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有限,只得靠出卖自己大量的劳动而获取廉价的报酬,其景况自然不如人愿。
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生产技能,能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目前,农村受教育的学生逐渐减少,许多地方原有的办学场地等设施闲置,如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切合农村实际,兴办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既能开拓农村市场,给当地农民带来一定的福利,还可以突出农村教育的特色,为科技兴农服务。如农村水产、养殖业需要掌握水产、养殖技术和能结合当地水域等情况的专业技术人员;又如农业高新科技园主要需要的是对农业生产技术和当地土壤等情况非常专业的技术人员。只有充分利用农村资源,致力于劳动技能的培训,突出农村教育的特色,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供制度保障,才能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让农村劳动力走上其需求岗位,体现其人生价值,实现农村文化和经济的发展。
(三)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
城市拥有信息、科技、文化等无形资源的优势,而这些城市先进文明,目前没有充分辐射到广大的农村,造成了农村信息资源的匮乏,使农民难以增收,制约着农村的发展。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关键在于推进农村网络化、信息化,极力架设城乡信息“高速公路”,实现城乡信息资源共享,弘扬民族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在城乡信息“高速公路”的带领下,繁荣农村文化,促进农村发展。
农村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从1982年到1986年,党中央连续5年以1号文件的形式制定和颁布了关于农村工作的重大政策,这5个中央1号文件极大地调动了当时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而使中国的农村工作赢得更大的突破。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供大于求的新情况和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新形势,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基本目标,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农村的好形势。这些足以表明中国历届政府都是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主要施政目标之一,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满怀信心,在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领导下,和9亿农民朋友一起,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大道上昂首前进,迎接中国历史上农村发展的宏伟蓝图。
主要参考文献:
[ 1] 陆学艺.“三农论”——当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2] 王学杰.湖南农村公共政策运行机制研究[M].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1,7.
[3] 李述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土地承包制度的研究[J].北京:中国教学纵横杂志,2003,10.
[4] 陈桂棣,春桃.中国农民调查[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1
[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17页[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10.
“三农”问题研究6(五)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