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现行经济社会体制下腐败的风险和成本过低,是导致腐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腐败分子进行腐败活动中所付出的成本并不仅仅是某一方面,除了一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以外,还包括政治上、精神上、法律风险上和社会道德上的损失代价。腐败分子在做出行为决策前,往往要综合考虑自己的收入现状、现在的生活条件、社会地位、未来的合法收益和从事腐败行为可能带来的预期收益以及要承担被惩罚的风险投入等等因素,如果腐败行为是一笔“赔本生意”,腐败也就不会发生了。而实际情况是,腐败的成本很低。社会监督制约机制的不健全,使腐败分子难以被发现。大量单位利益的存在,使得腐败分子在事情败露时容易得到包庇,导致更多的人产生即使腐败行为被发现了也不一定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进行制裁的心理,大大降低了腐败行为的风险和成本。最近一份社会学调查显示,82%以上的腐败分子在腐败行为发生中都认为可以依仗自己的权力,花很少的成本获得超值的回报,而且被发现、被检举查处的可能性很低。有关资料显示,贪官的风险系数就干部总数而言不到2%;就个体而论,其判刑坐牢的比率也不超过6%。有研究者认为,真正受到处罚的不到10%。(注8)我们可以想见,如果从事腐败或犯罪活动的收益比其成本或风险大得多,一个官员就可能会从事腐败;当潜在的收益足够大时,则会“铤而走险”。马克思曾说过:“如果有50%的利润,他就会铤而走险;如果有100%的利润,他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如果有300%的利润,他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敢冒绞首的危险”。(注9)一个电话、一张条子就能换回几十万、几百万甚至是上千万,这种无本万利或一本万利的买卖使腐败分子趋之若鹜,铤而走险。可见,腐败付出的成本远远低于腐败带来的丰厚效益。腐败成本如此低廉,高额利润如此诱人,腐败分子前“腐”后继便可想而知。
三、遏制腐败的几点对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腐败的产生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因素,即腐败的主体--人和腐败的客观条件--外部环境。只有找到主观上“不想腐败”、客观上“不敢腐败”和“不能腐败”的办法和措施,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腐败。为此,遏制腐败不仅要在构建“不想腐败”的机制上多下功夫,而且要在构建“不能腐败”的机制上多想办法,更重要、最有效、更迫切的是要在构建“不敢腐败”的机制上多做文章,通过大大增加腐败的风险和成本来达到遏制腐败的目的。
(一)加快构建“不想腐败”的机制,实现思想教育和待遇保障并重
1、全方位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教育,努力构筑“不想腐败”的思想道德防线。纵观腐败分子,无一不是受腐朽思想侵袭,人生观出现扭曲,理想信念动摇,直致道德伦丧。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党风廉政教育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⑴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重点是搞好“三观”教育和“三德”教育,使国家公职人员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辨别善恶,分清美丑,防止和克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严守思想道德防线,不断地提高自身免疫力,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⑵加强公仆意识教育。通过具体、生动、形象的公仆意识教育,使国家公职人员牢记党和国家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人民用好权、掌好权。⑶加强法纪教育。通过法纪教育,让国家公职人民逐步养成依法办事的习惯,自觉用法律和制度规范自己的行为。⑷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多利用当前反腐败斗争中查处的一些典型案例进行现身说法,从中分析干部蜕化变质的原因,吸取教训,起到警示作用,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制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比如,在笔者工作的青岛市崂山区,正在开展一项中层以上干部参观监狱的警示活动,就是以监狱作反腐教室,让手中掌握一定权力的干部体验目睹高墙内的生活和失去自由的痛苦,并让在押犯人现身说法,让干部感受违法违纪带来的严重后果,现场学法,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收到了良好的警示效果。(注10)
2、提高公职人员的物质待遇,建立“不想腐败”的环境防线。需要与满足之间的矛盾是部分国家公职人员受贿、索贿的一个内在动因。如果按照合理的物质利益分配原则,国家公职人员应该享有较高的工资收入。虽然近些来,多次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但终究没有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与那些迅速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沿海一带的经济实体相比,国家公职人员的工资收入明显偏低,如果依靠有限的工资收入显然难以承受日益提高的生活消费。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还不能做到高薪养廉,但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提高国家公职人员的收入, 缩小收入差距,使其能以合法收入满足其正常消费,这样一方面可以使他们获得心理平衡,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他们产生社会责任感,从而达到改变诱发腐败环境条件的目的,使更多的公职人员不至于因此而走上腐败之路。
(二) 加快构建“不能腐败”的机制,努力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1、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减少和消除腐败产生的漏洞。通过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科学、有约束力的制度和机制,用一系列措施、规定来堵住一切漏洞和空隙,把所有产生腐败的机遇和可能统统挡住,从而创造出一个使腐败分子无法产生和存在的环境条件,彻底铲除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让想腐败的分子不能腐败、无法腐败。⑴加快立法步伐,构建完备的廉政法规体系。结合近年来打击腐败的成果和经验,及时把那些行为规范已经成熟的制度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通过建立一整套完备的廉政法规体系,彻底堵塞体制、法制等方面的漏洞。⑵严格落实《行政许可法》,加大国家公职人员对今年7月1日正式实行的《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培训和宣传力度,加快对行政许可规定的清理,加强对各级政府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使政府的行政行为通过《行政许可法》规范起来,真正解决行政机关在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腐败问题。⑶健全并落实在干部选配、资金监管、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制度,严格把好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个利益环节方面的关口。比如,在笔者工作的青岛市崂山区,从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频出的实际出发,在认真分析总结出不会管、管不好、监督不力、动机不纯四个方面原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定完善了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并在全区范围内推开村级财务代理记账制,使村级财务管理有章可循,从源头上堵住了管理漏洞,从一年多的运行实践来看,效果十分明显。 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问题初步研究(三)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