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腐败现象是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反腐败斗争的胜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本文从我国的国情和新的经济社会形势出发,归纳总结新时期腐败的主要特点,剖析腐败的危害性和反腐败的重要性,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并提出在现阶段遏制腐败现象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市场经济、特点、原因、风险、成本、对策、不想腐败、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正文】: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随之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腐败现象便是其中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期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突出,与之相伴生的腐败现象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腐败问题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使得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越来越脆弱,已经对党和国家、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关系到了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因此,对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的特点、产生原因及今后反腐败斗争的着力点进行分析、研究和思考,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腐败的内涵、主要危害及特点
(一)腐败的内涵。“腐败”一词原意指物质的一种化学运动状态,即事物由原初的纯粹状态而变质和腐烂,后来逐渐演变为泛指人类的道德行为或社会风气的败坏和堕落。在现代社会中,“腐败”概念一般作为“权力腐败”概念的简称,特指权力的蜕变。有关腐败概念的解说甚多,国外学者曾从各自研究的角度予以它不同的含义。有的认为,腐败是“因考虑(家庭、私人团体)金钱或地位上的好处,而偏离公共角色规范职责的行为”。有的认为,“腐败是个人或集团用来影响行政部门的超法律的行为”。还有的认为,腐败是将公共职务视为一种经营活动,继而欲图“寻求最大限度的扩大这个职位的收益”的行为。(注1) 尽管学者们对腐败的界定有所区别,但其核心内容却是相同的,即腐败的主体是掌握权力的人,腐败的目的是获取个人利益,腐败的手段是假公济私。因此,概括的讲,腐败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借职务之便获取个人利益,从而使国家政治生活发生病态变化的过程。
(二)腐败的主要危害。腐败问题是危害国家和社会的毒瘤,它不但威胁着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稳定,而且还会严重削弱国家能力,激化社会矛盾,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已成为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问题之一。其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给国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著名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有一组调查数字: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寻租性、地下经济、税收流失性、公共投资与公共支出性四种腐败所造成的各种经济损失平均每年占GDP的13.2%至16.8%之间;滥用公共权力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消费者福利损失平均每年9875亿元至12570亿元。(注2) 2、造成政策执行偏差或严重背离实际,导致国家管理的混乱。 腐败相当于对外商征收了一笔额外的税收,使很多外国投资者裹足不前。腐败还会降低政府的调控能力,扭曲市场秩序,降低公共投资以及基础设施的生产效率。3、严重损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化社会矛盾。对全社会而言,腐败不会创造新的社会财富,而只是将大量的社会财富从广大消费者转移到少数垄断生产者,将大量的国家财政收入和支出、国有资产、公共资源转移给少数腐败分子、特殊利益集团及其利益相关者,降低政府对教育和健康等公共领域方面的支出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严重危害,在特定情况下还会扩大和激化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长治久安构成巨大威胁。4、毒化社会风气。人们一方面极为痛恨贪官污吏和一切腐败分子,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老百姓又在潜移默化中把“托关系办事”和“花钱办事”当作处世信条,连就医、上学、入托等一些本应充分享受的基本服务也需额外求人或“花钱”才能取得。这种病态的社会风气和现象发展下去,极大地助长了腐败分子的私欲,破坏了整个社会的信用程度,也毒化了经济秩序和社会人际关系。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的主要特点。随着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在经济发展、思想解放的同时,腐败问题也层出不穷,腐败者“前仆后继”现象屡见不鲜,令人深思。从近些年来发生的腐败现象看,带有鲜明的经济体制转型期特征。
1、腐败现象主要发生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活动的领域。随着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行政权力干预经济的行为也相应地发生了一些转变。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府自身改革仍然落后于经济体制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也小于机构改革力度,审批制仍在经济生活中起主导作用。在现实经济运行过程中,正是由于存在着政府对市场的过度替代问题,使一些党政机关干部,特别是掌握一定权力的领导干部,有了腐败的可能。比如,在笔者工作的青岛市崂山区,去年暴露的土地案件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原区委书记和国土局长利用手中掌握的权力,干预土地审批,从中收受巨额贿赂。(注3) 诸多实践也证明,凡是市场配置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而行政计划仍起主要作用的领域,往往就会成为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土壤。如上世纪80年代的价格、汇率双轨制,短缺商品和资源的审批和配给制,90 年代中期以后,公共工程建设、政府采购、各种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管和使用等领域逐渐沦陷为腐败的重灾区。 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对策问题初步研究(一)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