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现代家庭结构的变化
由于计划生育的长期持续执行,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格局,特别是城市家庭的主流格局逐步趋同,由原来的四世同堂式的家庭结构向二加一的家庭结构转化。这样的家庭结构对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作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对他们过分的关心和宠爱,形成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依赖心理,对父母为家庭生活的辛苦劳作不闻不问,对他人的遭遇和困难冷淡、漠视,不懂得理解父母和他人的感情,不能体谅别人的痛苦和难处,处处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而不考虑别人的处境的种种问题和弊病。
3、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意识的增强。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孩子受家庭环境及条件的影响,他们享受着优越的生活条件,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舒适生活,受到家庭及长辈的溺爱和过度的呵护。独生子女要什么父母就给什么,使一些独生子女不思节俭,缺乏对他人、集体、国家的责任感。
4、现代信息传播媒体的增多。
虽然居住环境相对封闭,但信息渠道却因社会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而向现代家庭敞开,这对于开阔孩子为视野、增长孩子的见识有好处,但许多消极因素也正不知不觉地影响着孩子:视力下降、交流减少、思维惰化以及色情暴力的侵蚀等都会给孩子成长带来负面影响,由于孩子缺乏筛选辨别的能力,面对鱼龙混杂的信息,很容易受到不良的影响。
(二)教育原因
1、家庭教育
由于家中只有一个孩子,一方面父母也缺乏经验,另一方面不由失之溺爱,再加上家中父母、长辈都围着孩子转,对其千依百顺,造成众星拱月的效果,更容易滋生孩子的娇纵、自大性格。此外,有许多家庭父母、长辈各持不同教育观念,彼此冲突,如父母要严格管教,爷爷奶奶却拼命护着,也容易对孩子造成不利影响。
更关键的是家长的教育理念、教育心态问题。国家要求计划生育,然而这与国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是有偏差的,在政策的要求下却只能有一个孩子,这就造成了家长的心理失衡,由于太过在意,他们将所有的疼爱与期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一方面满足孩子的一切物质需求,宁可苦自己,不能苦孩子,另一方面“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拼命让孩子学习各种知识、才艺,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却忽视孩子性格、心理、人格的养成,在“德、智、体、美”的综合教育中,以为孩子成绩好就行。这种种错误的教育观念,以及孩子一方面饱受疼爱,一方面备受压力的情况,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失衡和扭曲。
此外,家长还欠缺家庭教育的理论储备与更新。即是说,家长缺乏积极的“充电”行为。一个人的知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掌握知识的途径枕是学习。尤其是关于儿童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多数人没有在校系统学习过,这就常要在结婚前后进行补课。补课的途径可以是买来相关的书籍自学,也可以去社会上办的家长学校去学习等。然而现代社会工作、生活压力巨大,许多家长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很难再抽出时间去进行专业的教育学习(而且部分家长认为专业的教育应当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与他们无关),从而难以用科学的态度教育孩子,而是更多的出于本能或传统观念教育孩子,如关注孩子的物质生活条件、强调孩子智力发展、知识学习等等。从而造成孩子教育上的偏差。
另外,还有教育态度的问题。在教育独生子女的过程中,理想的方式是采用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即给孩子自我发展的自由,尊重和信任孩子,并以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交谈。当然,在具体的教育方法上还应因人因地设定。其总的思路是要使儿童最大限度地培养综合素质。然而许多家长却或是溺爱过度,采用对孩子千依百顺的方式对待孩子,使得孩子容易养成自私骄纵、任性自我的性格,我们从现在的流行词汇“二十四孝老爸”等即可看出,这种教育态度是将孩子“捧起来”,而非平等态度,这样的方式容易让孩子丧失对父母的敬意;另一种常见的态度则是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而这样的方式也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与反抗,或是变成没有主见、唯唯诺诺的人格。只有父母与孩子站在平等的立场上,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双方才能构成和谐的交流、沟通。
2、学校教育
多年来,我国的学校教育机制实际上一直是应试教育体制。在此体制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学生片面追求高分数,形成了一切围绕分数转的局面。学校拼命用填鸭式的方式灌输知识,强调机械练习、死记硬背,而无视孩子的兴趣与灵性,其结果就是扼杀了孩子们与生俱来的个性和创造潜质,降低了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直接延伸到了家庭教育之中。家长们顺应了学校的教育走向,把家庭教育也浓缩于升学、考试、分数的指挥棒下,把“家庭教育”定格于“家庭学习”的层面上。即把围绕着学校教育抓孩子的学习,放在了家庭教育和父母职责的首位,放弃了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劳动习惯的培养,致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这不能不从学校教育环境的偏差加以追究。甚至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一些学校会片面地追求对学生进行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和重智力的发展,侧重于中考、以及各种各样的语数英科培训班等,从而忽略了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特别是伦理道德、人格、情感、及心理教育,因而导致了他们不健全的人格发展。社会上许多“高分低能”、“智商高、情商低”的现象,正是这种学校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
(三)个人原因
个人原因,即是独生子女自身的特殊性。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地位,使父母的关爱集中到了唯一的孩子身上,使孩子在感情上得到充分的满足。这种精神上的满足以及由此引起的由衷的愉快,使得独生子女具有自尊心强、求知欲旺盛等特点。这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激发他们认识事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上进心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另一方面也很容易出现对孩子的溺爱,使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中心人物”,家庭事事都围着他转,养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心理,只知道接受爱而不知爱的反馈、回报,养成任性、不尊重父母、爱发脾气、挑吃挑穿等不良习惯。
此外,由于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尤其是祖父母保护过度,生怕孩子有什么闪失而事事禁止孩子去做,或者事事代替孩子去做,又使孩子养成另外一些不良习惯,如事事依赖父母,生活自理能力差,遇事退缩、胆怯等。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另外,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虽避免了父母偏爱的出现,有利于孩子生理、心理的发展,但也使得独生子女在上幼儿园之前缺乏活动、玩耍的伙伴,缺乏模仿的榜样,从而也就缺乏与伙伴一起玩耍,分享食物、玩具和图书的愉快体验。因而容易形成不合群、爱独占一切、同情心和责任感较薄弱等不良性格。这对于孩子集体主义思想的形成、关心爱护他人观念的建立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教育对策
(一)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独生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是由于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引起的。所以,从孩子一出生,家长就要注意,千万不要让孩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
(二)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
许多独生子女的父母,由于对自己的孩子过分保护,限制了孩子活动的自由,这样时间长了,孩子就形成了依赖性、能力差、胆小等特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都要给孩子创造独立活动的机会,鼓励孩子到儿童中去。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特别是游戏,通过集体活动教育他们尊重他人,不执拗任性,与小朋友友好相处,互相商量、谦让,关心小朋友,为良好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三)苦难教育,锻炼心性
古人说:“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舟覆乃见善游,马奔乃见良御”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不经磨难不成才,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逆境造就人才,顺境往往使人变得平庸,这是值得父母和我们每个人深思的。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今天,我们要想方设法的创造一个小小的逆境,让孩子们体验到逆境的磨难,锻炼良好的心理品质。在这一点上,我们需向日本人学习,日本人很看重一个人忍受痛苦,不怕困难的意志。他们认为,让孩子从小就知道生活的艰辛,让他们经受一点生活的磨练,长大以后才知道怎么样把握自己,怎么样做人。我们的家庭、学校和社会,对独生子女应当多给他们一些磨练的机会。培养坚强的意志,最好的老师就是各种艰难困苦。从某种意义上讲,能吃苦的人是不怕困难和挑战的,也是最能走向成功的。因此,我们要创设各种环境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品尝些苦难。只有学会吃苦,学会经受磨难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任性等不良性格特点。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或是制造一些逆境、难题,使孩子经受失败与挫折的考验。同时,父母们要积极支持孩子参加各种野外训练活动,比如少年军校,夏令营之类的磨练。家庭条件越好,越要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使其懂得获得财富并不是容易的事,这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
(四)保持对独生子女教育的一致性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坚持一致,孩子感到教育的合理性、坚决性,就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就改的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更好了。 家长、学校、社会是独生子女在不同成长阶段的教育主体,其教育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一代人的素质高低,因此我们说,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不能孤立进行。学校在教育孩子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还可在社会协助下适当开展逆境教育;社会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独生子女家长上,在利用传媒进行引导外,更应利用社区活动开展家教咨询和经验交流等,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教观,进而把孩子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兼优的新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