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 [摘要]幼儿期是儿童规则意识萌发和规则行为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本文根据家庭、学校教育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力求引导幼儿提升自己的规则意识,养成一定的规则行为,从而为他们真正从事自主活动提供保障。 [关键词]规则意识的意义 现存问题 具体方法 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其中规则意识是日常生活有条不紊的重要保障。幼儿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认知发展中规则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幼儿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与养成。在日常生活与活动中,幼儿若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就缺少了行为的导向性和规范性,将会严重干扰幼儿的活动与生活。因此,恰当地引导幼儿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自由活动,是促进幼儿良好社会行为习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自由与规则均是幼儿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对于刚刚萌生规则意识的幼儿来说,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自觉地遵守规则,在他们身上经常出现思想与行为脱节的现象,教师和家长有必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幼儿提高规则意识,养成规则行为。尤其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有了规则的约束和指导,每个幼儿都会生活在不超越底线的自由状态中,生活在和谐与秩序中。 一、规则意识是幼儿社会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保障 2001年9月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让幼儿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也就是说,幼儿社会行为规则的形成,是学前阶段的一项重要任务。幼儿时期,是秩序感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在每个敏感期,幼儿都会迸发出一种潜能,在这种强烈的内在动力驱使下,幼儿能从周围环境轻而易举地获取知识。 抓住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敏感期,进行适当的引导,将有效地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反之,错过了幼儿敏感期,幼儿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即使投入更大的精力去更改,也难以达到其效果。幼儿的教育是心灵的教育,只有细心的去抓住幼儿发展中的关键期,才能取得较好的结果。日常生活中,常听到家 长抱怨,幼儿每次玩玩具后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给他们整理房间。然而代劳的工作做得越多,幼儿不会做的事情就会越多。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前期是幼儿社会自我中心化阶段,其主要表现为一种在行为或观念上的完全以个人为主而不考虑他人的倾向,如自私、任性、霸道、自满等。自我中心化是个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幼儿期的这种特性影响幼儿自我社会化,若能较早地对幼儿进行去中心化引导,并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模仿对象,才能让幼儿意识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并控制自己的行为。简而言之,形成良好规则意识与社会行为习惯,是幼儿能够较好地适应学习与生活,有效地开展各种活动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幼儿规则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幼儿遵守规则意识与行为的培养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
|
| |
上一篇:开展幼儿教育的方法 | 下一篇:学前教育毕业总结 |
推荐论文 | 本专业最新论文 |
Tags:幼儿 遵守 规则 意识 行为 培养 |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