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父母忙于工作无法全身心照顾孩子,必然会请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一方面祖辈的知识水平通常较父母要低,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看管孩子而不是教育孩子,所以他们给孩子心理成长上的帮助远不如父母;另一方面祖辈为避免孩子受伤,总是限制孩子的活动,或吓唬孩子有危险,这也使孩子的生理、心理发展受到影响,比如运动能力差、不敢尝试新事物、胆小懦弱、夸大危险、依赖等。
3、幼儿园教师忽视细节的培养与教育
当幼小的孩子离开熟悉亲近的家人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难免会产生害怕、焦虑的、退缩的情绪反应,有的幼儿甚至将在家中养成的坏脾气带到幼儿园,来掩饰恐惧的心态。有的教师没有深入了解幼儿的心理,而是束手无策。在幼儿看来,粗暴的斥责、冷嘲热讽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结果并不能达到教育效果。总之,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幼儿躯体的、生理的健康,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幼儿精神的、心理的健康,积极地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对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让幼儿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在幼儿园集体环境中得到有效的矫正并健康成长。
二、正面引导纠正不良行为习惯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具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2、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孩子的自信心来源于成人不断的激励和表扬。当孩子有了良好的行为方式时,作为家长应适时、适当地给予表扬鼓励,使孩子获得一种被赏识的成就感,从而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反之,如果发现不良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可以适当采取一点儿惩罚措施,让孩子在思想上有所触动,明确不良习惯的危害,从而改掉不良习惯。教育家陈鹤琴教授曾说过:“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造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凡是幼儿行为习惯好的,有进步的,改正缺点快的给贴上小贴纸以示鼓励,促进其互相模仿行为。最重要的是老师必须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赏识教育不是一味的鼓励,挫折教育更不是一味的批评,没有了规则,就没有了教育的尺度,教育也就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可能悖其道而行之。因此,家长十分有必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抛弃家长式作风,成为孩子的朋友,让沟通成为一种习惯。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幼儿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幼儿园,老师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
4、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和老师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
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孩子学生,可以多交朋友。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措施方法
1、营造适宜的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幼儿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少数幼儿生活经验较少,意志力薄弱,对家长的依赖性强。幼儿在幼儿园遭受挫折、碰到困难时,首先想到求助的是妈妈。例如有个小朋友,因午睡时被紧邻床好动的幼儿用脚压在肚子很不舒服而求助妈妈。与小朋友之间发生争执,不愿找教师帮助解决,要回家找妈妈。为什么妈妈们就想不到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解决不了再请老师、家长帮助解决。幼儿成长的道路漫长,不会一帆风顺,事事如意,只有提高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才能让孩子在认识上、能力上、心理上对各种困难和挫折应付自如。
2、通过激发幼儿的主动性,在自主中提高幼儿的行为习惯
许多幼儿生活习惯不好,分析生活处理能力差的原因就是缺乏锻炼,事事都是大人帮助,甚至家长、教师代劳造成的。要培养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就要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出发。如:夏天穿衣较少,行动自如可训练小班幼儿擦鼻涕、擦屁股,大小便后会自己提裤子,着装可从脱裤子--穿裤子--穿脱开襟衣服--穿脱套头衣服等,来园离园自己背小书包,完成作业后整理文具。教师和家长也不能因班上孩子多或上班赶时间等客观理由不给孩子实现"我能行"的机会。只有经常反复训练,循序渐进,放手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才能使孩子摆脱大人照顾,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
3、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培养和巩固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