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来说,生活就是学习的教科书,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是贯穿于幼儿生活之中,渗透在各种日常游戏、活动中,通过在日常生活和大自然中不断体验、理解、接受,逐步转化为幼儿自觉的情感态度和行为模式,从而形成习惯。如:幼儿在玩滑梯时,你推我挤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简单的提醒、说教只能起到一会的作用。现在,我们发现类似的问题,会组织幼儿讨论:这样做有什么坏处?怎样做才会更好?怎样才叫排队?生活中那些时候、哪些地方需要排队--下楼梯、洗手、做操、上公共汽车等等。然后请幼儿表演正确的过程,并要求大家以后要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经过日常生活中不断的练习和强化,幼儿的自控能力逐步增强,从而养成了排队、不推挤的良好行为习惯。
4、注重感情教育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我们经常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现象:知道要保护环境,却会随手乱扔果皮、杂物;好多成语故事讲得滚瓜烂熟,却没有自觉的行为和感受。以前我带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为一个玩具你争我抢,谁都不让谁当我发现时,我说:"你们怎么了?"这时两个孩子都一起叽叽喳喳的说,我让他们一个一个的说,当他们都各自说完自己理由的时候都还是有些不服气。我转移了一个地方然后拉着他们的小手,让孩子再复述一遍理由。说完孩子的情绪明显平复了好多,这时我告诉他们要互相谦让,互助互利。然后我问他们:"现在还有什么问题?"孩子们回答说:"没有了"。我说:"那你们的问题都解决了"。孩子们回答:"嗯"我笑笑的说:"那就握握手吧"。这时我并没有判断他们的对与错,而是用心听他们倾诉,孩子把他们要说的话都说完了其实问题也就解决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要过多参与我们的主观意见这样会对另一方有不公正的现象。所以平时我们不能光注重知识的灌输,知道什么是谦让,什么是分享,却忽视了行为习惯的内化和养成。对孩子进行好习惯的培养中,不要光注重知识,更要注重情感挖掘,我们要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中去出发,让幼儿在自觉的行动中得到情感上的体验,由"知"生"情",由"情"促"行"。
五、结论
综上所述,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需要循序渐进、反复的一个个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社会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于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氛围,在良好行为习惯的环境中不断的熏陶,逐步养成各种良好行为习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另外,我们也要强调是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熏陶孩子,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规范孩子的行为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爱模仿,他们首先会模仿父母亲。希望孩子讲文明懂礼貌,家长就不能说脏话。要求孩子玩完玩具收回原处,家长在生活中就要做到有条有理,东西不能乱扔乱放。人的各种习惯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学习生活环境中实践逐步形成的,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改变对事物的认识比较容易,而要改变多年形成的习惯却比较困难。幼儿刚开始参与生活、从事学习,因此儿童时期是形成各种良好习惯的重要时期,必须十分注意防止不良思想和行为对孩子的影响,帮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孩子学会"乖"起来。
参考文献
1、《儿童行为的塑造于纠正》 林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1月
2、《习惯决定孩子命运》 孙云晓 新世纪出版社 2005年6月
3、《指导家长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 李丽、陈天英、施兰萍 山东教育2002年1、2月第5、6期
4、《儿童家庭教育指导》 李莉、于开莲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1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