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
一、音乐教育的功能
音乐教育有助于形成高尚优美的道德情操。无论是古希腊的柏拉图,还是中国的孔子,许多思想家、教育家都以各自的语言表达了这样一个共同的观点。到了近代,人们又发现教育不仅有着强大而有力的教化作用,而且还能够启迪智慧,开发智力,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可见音乐教育的作用和意义已经十分明确了。
二、现阶段幼儿园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什么把音乐教给幼儿就能够在他的心灵里产生这样美好的变化呢?这种变化是通过什么途径或方式实现的呢?这正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的功能所在。但从幼儿园开始,音乐教育就没有得到客观而全面的认识,我们的音乐教育走偏了,不仅如此,关于幼儿园要不要开设专门的音乐课,幼儿园音乐课教什么,怎么教?
音乐教育不能不讲方法,必须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并运用教育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将音乐、幼儿、教育这三个方面有机地、自然地、深入的、符合规律的结合在一起。
三、幼儿园音乐课不仅仅是教音乐
目前,珠海很多民办有恶意软的音乐课多采用每课一歌,一曲的形式,教育过程较为粗放、单一,教师亦有重展示轻课程,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这些都属于舍本逐末,没有体现音乐应有的价值。
音乐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听、奏、唱、跳、现五位一体,可以天然的调动幼儿园的多感官参与,应该融入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就像图画书一样,是一种学习手段而非学习目标,只为了追求音乐认知,外在课程化的音乐教育,背离了音乐教育的宗旨,既没有让孩子充分感受、体验、认知和理解音乐,也没有充分施展出音乐在幼年应有的价值。
幼儿早期的学习特点是综合性、多感官、全方位的,音乐并非专门的歌唱家,演奏家做的事,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在生活中音乐无处不在。大自然的声音,生活中的自然音响以及幼儿不由自主的哼唱,都是音乐的表现。当我们发现孩子们用手拍节拍,用身体敲出节奏,用身边的物体发出声音时,这都是一种特别自然的音乐表达。
幼儿具有好夸好动,注意力易转移,形象思维和无意注意优势的特点,因此将音乐作为指令实施和情感表达的方法,更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常规。比如,可以选择轻快的乐曲作为幼儿入园时的音乐。活动之前随音乐拍击身体进行节奏练习。
但很多幼儿园给孩子创设的背景音乐环境品质不高,音乐性不强,丰富性不够。这种现象背后是对音乐听知觉的理解不够。幼儿园的音乐环境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有丰富的音乐风格,注意音乐性,现代感,生活性和社会性。如入园、洗手、户外活动、离园时分别采用不同的形态和风格的音乐。
四、让音乐走入自然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选择了儿童,那么就应该机智、耐心的引导幼儿点点滴滴的感受自然的奇妙,并帮助他们的寻找力所能及地表达种种感受音乐的手段,可以让幼儿在集体活动中,轻松的,不自觉的感受音乐,从对自然界的音响,事物的感知和对自身情绪的体验出发,用简单的声音,节奏、动作、乐器来加以准确、细致、生动的表达,比如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德国奥尔夫儿童教材体系,但我们也要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教育思想和文化。
五、幼儿的音乐创作要深入孩子的心灵。
好的歌曲一定是兼具教学性和音乐性的,但要写出好的儿童歌曲似乎更为复杂,既要有文学性,音乐性,还应该有儿童的生活和律动感。在儿童歌曲的创作方面应由了解儿童的作曲家来创作,有的作曲家在创编儿童歌曲时,会邀请小朋友们一起来创作,启发孩子们开启自己的想象,一首歌孩子们可以有许多不一样的版本,实际上创作儿童作品并不难,只要坚持幼儿音乐创作的原则,一定能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在课程方面,编者首先介绍了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定义、理念、特点、价值取向与四大要素等内容;接着,介绍了一些东、西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流派,包括中外近现代著名的幼儿园课程模式和早期教育方案;此外,本书还深入幼儿园课程实践层面,先介绍了幼儿园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然后,具体对幼儿园课程的五大领域教育进行了课程实践方面的简要介绍;最后,结合目前幼儿园新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现状,论述了幼儿园课程的预设与生成主题。
让音乐成为幼儿的一种生活方式由毕业论文网(www.huoyuandh.com)会员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