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应有效引导幼儿领悟、认识我国民俗文化的丰富和优秀,对其爱国主义情感予以培养。要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活动众多,其间具有极为富足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可把传统节日和幼儿生活、学习有效衔接,而童谣也属于节日文化的一部分,对其开发极为重要,能让幼儿更好的领略传统文化,以推动幼儿全面发展。本文正是在此这一背景下,针对幼儿园课程中童谣的应用展开了探索、讨论。
一、童谣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一)运用童谣促进本土文化传承
童谣大部分由地方语言所讲述和唱诵,在提倡普及普通话的现代教育中,方言的传承也不能忽视。方言乡音承文明,是本土文化的厚重积累,是情绪的直接表达,对每个人都有着特殊的情感意义。3至6岁是幼儿发展语言的关键时期,如果能在学习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学习方言,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风俗人情,使幼儿更快地融入社会,对传承、传播本土文化,保护、发展当地文化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海安童谣:“狗儿生的狗儿俊(海安方言不用“俊”,读tong的第四声),猫儿生的猫儿俊,刺猬(海安方言读“瓷鱼”)生的滑滴滴,黄鼠狼生的喷喷香。”幼儿在读这样的家乡童谣时,情绪非常高昂,体会到了其中最亲切的家的感受。大家一字一句地跟着教师读诵,甚至在一日活动的过渡时间内相互读诵并扮演童谣中的小动物,幼儿们都觉得这样的童谣有趣,读来好玩,无形之中将方言乡音的传承教育延续了下来。
(二)童谣使幼儿的常规教育变得生动有趣、效果更好
在幼儿园的平时生活里,幼儿大多生活在小集体里,与在家里不完全相似,因为家中的父母不会系统教授幼儿本领,也不会硬性要求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不过在幼儿园里不是如此,这里有很多的规则,而且这也是幼儿在集体中生活必须了解并遵循的规则。不过在教授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分运用命令的口气进行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幼儿以形象思维发展为主,逻辑思维相对发展稍晚一些。所以笔者认为,教师要尽量用幼儿愿意接受、理解的方式教会他们规则。要怎样进行教授?笔者觉得这个过程要结合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进而掌握生活中的知识。比如,我园所属江苏南通地区,幼儿的副餐时间会提供本地特产:脆饼。一来脆饼入口香脆,适合幼儿食用;二来符合当地饮食文化的传播需要。然而现在的幼儿零食吃得太多,各种美味都见过,反而不太接受这样的传统食物。为了让幼儿接受,笔者带领幼儿了解脆饼的文化,学习南通通州西亭地区的脆饼童谣:“西亭脆饼十八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通过这样的童谣学习,幼儿对脆饼不再是避之不及,反倒是爱之有佳。在此基础上,幼儿逐渐养成了不喜欢吃的东西可以尝一尝,慢慢学会接受不一样的味道,逐步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三)童谣促进师幼互动、幼幼合作,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利用童谣浅显明快、通俗易懂的特点,与幼儿自主游戏活动进行有机融合,我园开展的童谣与自主游戏融合的活动有很多典型方案。教师很多时候运用游戏的方式教授幼儿童谣,让他们跟着教师玩,并和他们及时互动交流,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比如,南通地区耳熟能详的童年游戏《炒蚕豆》《老鹰捉小鸡》等,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互相帮助,合作团结,可以让幼儿的身心愉悦,更能培养他们的多项才能。幼儿一边玩游戏,一边唱童谣,很快激发了幼儿参与的兴趣,童谣的节奏韵律,使游戏氛围非常欢快。如《跳皮筋》:“上海小姑娘,穿上滑雪衫,戴上红领巾,学习好榜样!”不仅韵律节奏明显,还具有一定的正向引导作用,激发大班幼儿对小学的向往,对佩戴红领巾的渴望。幼儿在玩乐的过程中与同伴之间轮流唱诵或者进行跳皮筋游戏,气氛融洽,兴趣盎然。游戏与童谣结合,改变了幼儿与他人缺乏交流的弊端,大大提升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是使幼儿终身受益的教学方法。
二、幼儿园课程中童谣的开发分析
(一)合理选择童谣内容
通过春节、元宵、清明等节日连接所得的传统节日就像充满魅力的历史画卷,不但极具诗情画意,还囊括富足的内容与礼仪形式。就我国的传统节日而言,春节可视为一年里面最重要的节日,其文化极为多元,还具备贴春联、画年画、剪纸、放烟花等习俗,各家各户其乐融融;元宵节,被视为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具备外出赏月、猜灯谜、吃汤圆等习俗;清明,则是外出踏青的最佳时期,其习俗以“扫墓”为主,幼儿能够外出放风筝等......
要知道,所有节日均具备特殊的典故、独有的习俗以及和其有关的童谣、诗词等。
故而,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童谣需依照幼儿特性,具备目标性的创作童谣,譬如与春节有关的童谣,可将《新年好》等童谣改编,编制《新年齐欢乐》,并依照小、中、大班将童谣内容适当加深;在元宵节期间,可将《卖汤圆》等童谣引进到课堂中,促使幼儿知晓元宵节吃汤圆的习俗;和端午节相关的童谣可选择引进《过端午》、《划龙舟》等童谣,以此类童谣为基础进行创新,编制新的《端午飘香》等童谣。并且,合理选择童谣内容时,也应对教研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将与幼儿特性不符的内容抹去,对单调的教材予以改变,通过应用各项乐器,为幼儿进行趣味童谣的学习给予支撑,促使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认知节日文化,达成幼儿园课程中童谣开发的目的。
(二)设计主题活动
“体验”可视为幼儿感知节日快乐与童谣魅力的关键手段。故而,要促使幼儿园课程中童谣的开发具备较好效果,便应借助主题活动的举办,从而促使幼儿从活动体验中学习童谣,认识传统节日文化。譬如,3月12日的植树节,幼儿园可适当组织校外植树活动,编制《植树歌》等童谣,在植树的时候通过教师带领幼儿学习该童谣的演唱,如此不仅可以提升节日童谣的趣味性,也能促使幼儿更热爱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方式。并且,幼儿园还可在园内组织“节日童谣比赛”,看看谁知道更多的节日童谣,或者让幼儿以表演情景剧的方式对童谣演绎,以引发幼儿兴趣。
(三)构建适宜的环境
幼儿园可在园内适宜的空间构建具备我国民族特色的小舞台,或者演唱室,在这些空间放置幼儿园自行编制的童谣诗词、节日绘本等,从而为幼儿学习节日童谣提供多元化途径,为童谣课程的开发奠定基础。如此便能促使幼儿在这一环境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童谣进行学习、吟唱。
同时,在各节日来临的时候,幼儿园应和幼儿协同思考,构建适宜的传统节日环境,并准备相应童谣,为节日的到来做好准备,经由准备工作如清明节自行绘制风筝,学习童谣《放风筝》等活动,促使幼儿领略到学习童谣的快乐。
(四)科学选择童谣唱法
众所周知,有趣的诵读方式可以引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促使幼儿自觉阅读,这对童谣的学习而言同样如此。要保证幼儿园课程中童谣的开发实现既定目标,不但应重视童谣内容的选取等,还应科学选择童谣唱法。通过参考相应文献资料,以及总结前人经验,可选择接龙唱法等趣味方式,把童谣和游戏有效衔接,促使幼儿学习节日童谣具备较高热情。
(五)家园协作,确保应用效果
若仅依靠幼儿园自身,难以确保童谣的开发获取较好效果,也应尽量获取幼儿家长的认可和支持幼儿园可以专题讲座的模式对家长进行传统节日、童谣对幼儿成长具备的价值、功能予以宣传。各幼儿教师也可依照幼儿个体特征,选择相应举措,和家长进行有效交流,创设信息平台对幼儿园课程中童谣的开发进行探讨,采纳家长合理建议。同时,邀请家长参加园内组织的童谣比赛等活动,促使家长更进一步知晓节日童谣的重要性,并在家庭教育中重视童谣的功能。
作为幼儿教师,我们可以使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教授方法,帮助他们自然养成规则意识并获得生活中的常识性知识,教授幼儿时一定要取材于生活。童谣教授方式虽然很好,但还是有许多地方需要进一步研究推敲,相信我们可以恰当地运用童谣教育,让教授的过程变得有趣而简单,进而让幼儿在轻松的状态中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