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开创了人类记忆研究以来的100多年的历程中,科学家们去取得了众多的研究成果,使得人们对人类记忆有了一定的认识。伴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心理学家不再仅仅将记忆看作是一个独立的存储信息的系统,而是强调记忆在人的心理加工全工程中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是人高级心理活动的体现。儿童记忆的发生和发展一直是记忆研究中的核心,研究儿童的记忆特点及其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只有详尽了解儿童记忆发展的各个成分、各个侧面,从产生到成熟及其原因才有可能对人类记忆有全面地了解。
一、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儿童记忆的各个方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但不同记忆类型出现的时间、达到顶峰的时间和发展的速度是不同的。国内学者周世杰、龚耀先的研究发现,学龄期儿童记忆发展表现出以下特点:(1)对言语材料的听觉记忆能力在整个学龄阶段(7~15岁)持续上升,其发展峰值在13岁左右;(2)对非言语材料视觉记忆能力在7~11岁发展较快,在11岁左右达到峰值后不再有明显的上升;(3)再认记忆能力虽然在学龄阶段有上升但上升幅度很小。
二、记忆发展中什么在发展
儿童的记忆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这一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理学家试图给出自己的解释。第一种解释认为年长儿童有着比较优越的基本加工(Basic Processes)和容量(Capacity)。即它的绝对容量或运算速度;第二种解释强调策略(Stategies),年长儿童之所以比年幼的儿童有着个更好的记忆是因为他们更擅长使用策略,且能更有效、更灵活的使用。第三种解释强调元认知(Mete-congnity)即个体关于自己记忆活动的知识。年长儿童能更好的记忆是因为他们有着丰富的关于记忆材料的知识,可以使用有效的策略,调节自己的记忆活动,合理的分配时间。
1.基本加工和容量
(1)基本加工
基本加工的各个成分在记忆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们就像建造房子的砖石。它一般包括联结、再认、回忆和概括四个成分。
研究表明基本加工是从婴儿出生那天起就在记忆中的发展中发挥着巨大而直接的影响。即使是非常幼小的婴儿也会进行联结、再认、回忆和概括等基本加工,这些加工能使他们在掌握策略、理解意义或内容知识之前记住大量的内容。而且没有基本能力所有的记忆活动将没有任何意义。
(2)加工速度
信息加工的速度就像能够存储在记忆中的数字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大幅度提高。幼年时,加工速度增长最快。随后的增长速度减缓,直至青春期,信息加工的仍在增长。
当代心理学家强调记忆在人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那么要考察儿童记忆发展的原因就必须重视工作记忆的作用。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在进行学习、记忆、思维及问题解决等高级认知活动时,人们需要一个暂时的信息加工与存储机制,它能够保存被激活的信息表征,以备进一步加工之用。工作记忆依赖于大脑前额叶皮层神经环路的功能,而大脑额叶要在儿童7岁时才发育成熟。这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说明为什么年长儿童的记忆效果比年幼儿童好。Bjorklund提出工作记忆的无效抑制模型认为髓鞘化和认知加工过程发展的相关可解释功能性的短时记忆容量的发展。儿童神经系统的发展使抑制加工过程的有效性增加,选择性注意和保持与任务无关的信息排除在工作记忆之外的能力也增加。年幼儿童脑神经的发展没有年长儿童完善,幼儿神经纤维的髓鞘化逐渐完成是得神经兴奋沿着一定道路迅速传导,并且更加精确。到6岁末几乎所有的皮层传导道路才完成髓鞘化。
2.记忆策略
记忆策略是在主体有意识的控制下,被用来提高记忆水平的认知或行为活动。儿童在记忆的编码、贮存、提取三个解阶段都会使用策略。许多与年龄相关的记忆水平的提高反映处新策略的或得、已有策略的改进和将已有策略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儿童并不是生来就具有策略,策略是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
(1)利用性缺陷
Miller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利用缺陷来弥补上述解释的不足。利用性缺陷(utilization deficinecy)是指儿童相当频繁的使用那些并不能帮助他们提高成绩的策略,在此基础上Miller提出了策略获得四阶段说,第一阶段,儿童不能产生策略;第二阶段,儿童只能部分产生策略;第三阶段,儿童能自发的产生策略但不能从中获益,即策略的“利用缺陷”;第四阶段,儿童能有效的使用策略并能表现出成绩的最终提高。利用性缺陷与产生性缺陷的区分主要在于策略是否有益。
(2)记忆(metamemory)
元记忆的研究始于60年代初的相关研究研究。所谓的元记忆指的是个体所具有的与自己的记忆活动有关的信息及监控系统,是指人对自己记忆系统的认知。它包括对记忆系统的内容、功能的认识和评价,以及对记忆过程的监控。
(3)元记忆知识的发展
儿童的元记忆研究显示,学龄前儿童,甚至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元记忆水平还相对较低。左梦兰等的研究发现,大部分幼儿园的儿童不能说清楚记忆的目的和任务;儿童对自己的记忆效果的评价准确性在入小学后有了明显的发展;儿童能够意识到有意义材料是从小学开始的。
三、幼儿记忆培养策略
1.运用教具,形象记忆具体形象、生动鲜明的物体,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激发幼儿情感的事物,容易被幼儿识记。幼儿在学习知识中,教师能恰当的运用实物、标本、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幼儿就能产生形象记忆,提高记忆能力。
如:学习数的组成、加减法,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利用教具演示、讲解,幼儿就能理解知识,加之幼儿动手操作,很快掌握了知识。又如:音乐课学习歌曲,运用图片或实物等教具向幼儿解释歌词,就会帮助幼儿记住歌曲内容,并达到教学目的。其它各科知识也是如此,恰当地运用不同的教具,就会使幼儿轻松的记忆知识。
2.开展游戏,潜能开发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活动
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的确,游戏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可以发展幼儿的语言和智力。教师把知识融于游戏之中,可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记忆。如"潜能专家特训营游戏"等。认识水,再水中放入各色插塑玩具,先让幼儿进行玩水游戏,通过在水中玩插塑,让幼儿知道水是无色的,再让幼儿用小竹篓盛水,用手抓水,从而知道水会流动,幼儿在玩水的过程中,掌握了水的性质。
3.多种感官,尝试记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
如:认识纸,让幼儿用手把纸放水里看纸吸水,把纸放在火上烧一烧,用手撕一撕纸。通过实验,幼儿记住了纸的四个秘密。又如:小班认识西瓜,通过看、摸、闻、尝,了解了西瓜的颜色、形状、味道,最后让幼儿画西瓜,加深了尝试后对知识的记忆。"潜能专家特训营游戏"中的记忆拼版色彩十分丰富,是锻炼幼儿各种感官的最好的游戏。
4.找准异同
如:认识鸭子,可在认识嘴、脚时,出示鸡,让幼儿比较鸡嘴和鸭嘴的形状,鸡脚和鸭脚的样子,根据不同,明确记住鸡、鸭各自的特征。
5.发散思维,创造记忆发散思维是思维者根据问题提供的信息
因此可让幼儿多进行发散思维,创造性的掌握和记忆知识。在教幼儿学习知识时,要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寻求多种答案,通过创造记忆知识。如:引导幼儿用"天"字组成"天气"、"白天"、"星期天"等不同含义的词。又如:认识沉浮,教师可出示大小、颜色都相同的皮球、铁球各一个,让幼儿想出多种区别不同材料的球的办法,让幼儿在发散思维中达到识记的最佳效果。
四、结语
记忆的发展被归因于三方面:基本加工和容量、策略、元认知。儿童的记忆是随着这三个方面的增长而发展的。有些是儿童一出生就具有的能力是记忆发展的基础,有些在儿童记忆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则在某些阶段起关键作用。了解儿童记忆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我们改善儿童的记忆促进其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使他们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幼儿记忆力的培养,与幼儿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积极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的记忆力就会得到迅速的发展。